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于2023年3月5日开幕。3月3日中午,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启程赴京。代表们怀着履职的责任与参政议政的热情,带着有关民生焦点、国家发展的建议,精神抖擞地登上飞机。在出发前,记者在上海展览中心采访了部分代表,听听他们这一次关注了啥。
10时许,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率先抵达展览中心。尽管已经是一名连任代表了,但李丰透露自己的内心还是相当澎湃。“我这次准备把一份《关于规范整合各类操作和上岗证管理》的建议带到会场上,这份建议来源于我的日常观察。”李丰说,上岗证、操作证一大堆,含金量都不高,这是当前产业工人最大的烦恼。不仅如此,这些技能证书还因签发地和工作地不同,跨行政管辖区域,这也导致了部分外地签发的技术人才享受不到工作地的人才福利政策。“我建议技能证书可以借鉴驾驶证管理模式,避免多部门重复考证、复证,以此真正激发产业工人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
在和记者交流期间,新任的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建中核检修有限公司焊接首席技能专家、焊接班班长师延财抵达了会场。“李代表,您是老代表了,能传授传授经验吗?”一见到李丰,师延财连忙上前请教。“我们都是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不必说大话空话,把老百姓的声音带到会场就行。这是你第一次参会,你只要聚焦自己熟悉的领域,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就行。”李丰诚恳地分享着自己的履职心得。
“从一个放羊娃,到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再到如今成为人大代表,要走进人民大会堂。坦白说,我紧张得好几天没睡着。”但是,师延财告诉记者,他会牢记肩上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核工业的发展发声,为他所代表的产业工人“代言”,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这一次,他会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希望国家能够加大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力度,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让新时代产业工人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
记者采访发现,提振经济、促进消费、科技创新、教育、就业等成为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
“我们国家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体量是非常大的,但读研培养标准还是延续学术学位的模式,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论文为主,这点我认为需要改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建议:将研究生教育适度前移到大三、大四;研究生就读期间,减轻对学位论文考核的权重,鼓励培养创新能力。“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和企业需要的工艺创新是不能直接挂钩的。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去软件公司实习的,如果他能设计出一款软件,那为何这款软件不能成为他的毕业论文呢?”同时,印杰也建议,专业硕士等研究生教育应注重产教融合,培养标准也应与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接轨。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很关心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她表示,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的营商环境应当进一步优化,比如创新药的申报、审批和上市监管要更加科学高效,助推医药产业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呼吁,将国家高水平改革开放实践探索中的新经验新做法,通过法制化等方式予以规范化、制度化。
聚众智、建诤言、献良策,期待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们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发出更多好“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