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中的自主可控性?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汪胜洋递交相关提案,建议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牵引作用。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当前我国集成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但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部分关键产品、装备、材料等严重依赖国外产品,人才供给不足,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面临挑战。
汪胜洋指出,一方面,本土新产品商业化验证公共产线缺乏,迭代升级和商业化应用困难较多。新技术新产品从诞生到成熟商业化应用需要走过漫长之路,其中商业化验证是关键环节,需要验证其可靠性、与其他设备一致性、适配性等。
另一方面,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材料市场空间有限、规模较小,社会资本缺乏投资动力。同时,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巨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集成电路从业人员57.07万人,到2024年,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8.9万人左右,人才缺口21.83万人。
为此,汪胜洋建议,构建以链主为核心产业链的政策支持体系。针对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风险,建议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链长制”,推进“强链、补链”,加大对“链主”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包括对企业融资的财政支持,如低息贷款等,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发挥“链主”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牵引作用。同时,站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维度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中薄弱环节关键环节,采取类似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对集成电路产业终端产品实行财政补贴政策,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其次,加大对装备材料等新产品的验证和应用支持力度。在市场空间有限、规模小的部分关键装备材料领域发挥国有企业特殊作用。针对部分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技术含量高且市场空间有限、规模小的关键零部件材料等缺乏社会民间资本投资问题,发挥国企特殊作用和特殊使命,鼓励支持央企、地方国有企业加大对这些领域投资,成立相应的企业,主攻市场空间有限、规模较小但又发挥关键作用的零部件、关键材料,破解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问题。
不仅如此,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育力度。对集成电路专业师资采取特殊政策,全力提高师资薪酬待遇,与市场薪酬接轨,使得高校能留住老师,在师资保证条件下,逐步有序扩大集成电路专业招生规模。同时,加强产教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集成电路企业合作办学,建设一批微电子学院,加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给予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