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医生是百姓健康的“守门人”,但现阶段,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重签约数量,轻服务成效”,“重线上,轻线下”等问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建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亟需扩大供给和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人,占全国人口近20%,同比新增126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2.1亿人,占全国人口近15%,同比新增922万人。预计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近4.2亿,占比或将超过30%。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且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常见病、多病共存的占比高,高龄、失能失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独居化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给健康老龄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朱建弟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健康老龄目标的重要制度安排,我们国家也曾提出:到2035年,重点人群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
然而,根据他的调研,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重医院、轻基层”、“重签约数量、轻服务成效”、“重医护、轻康养”、“重线上、轻线下”等问题。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143.5万名家庭医生,与市场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朱建弟指出,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由于培养培训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职业规划不明确等原因,存在服务人员数量不足、高端人才引不进也留不住、执业能力不强、签约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现阶段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各地以家庭医生的签约覆盖率为首要目标,“为签而签”“强迫签约”“签而不约”等现象多有发生。“由于家庭医生数量有限,为了提升签约服务效率,家庭医生往往利用科技手段尽可能采用互联网、远程医疗、电话、视频等方式为签约老年人提供服务。但是,对于高龄、失能半失能等老年患者的诊疗服务、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等服务往往需要实施上门服务。这也极大影响了特殊老年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获得感。”
对此,朱建弟呼吁,多措并举加快老年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加强新时代老年医学人才及医护人员的培养和在职、转岗培训力度,确保老年人家庭医生队伍增量提质和“存量优化”。并且,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基本医保的引导作用,优先做实对失能、失智、残疾、高龄、重病、独居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签约服务,主动向特殊老年群体提供诊疗随访管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心理干预疏导等上门服务,提升老年群体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信任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与此同时,他也建议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签约服务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指引,制定、细化和完善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标准和业务规范,向老年群体提供标准的、符合相关医疗规范的签约服务流程和服务内容,完善医保报销、长期处方管理、转诊绿色通道等政策指引,并持续优化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重视签约方跟踪反馈、增加家庭医生评价结果透明度等激励约束机制。
此外,还应加快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的医疗信息融通互认,让老年人少跑腿;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大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