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交通大学,有一个很特别的“ACM”班,20年里培养了640名毕业生,99%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这样的成绩单是如何达成的?4月6日,上海交大进行了揭秘。
2002年春,上海交大俞勇教授历时六年的艰难备赛,带领三位本科生在享誉全球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一举拿下了全球总冠军,打破了欧美学校在程序设计竞赛上“—统天下”的历史,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了首个荣获该项赛事世界冠军的亚洲高校。也就是这一年,上海交大大ACM班正式成立,开始培育中国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学生。
据了解,ACM班培养学生大志与责任、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研究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出“学为主导-教为引导”的导向式教学模式:课程以故事引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讲一做二阅三”,教师不是“喂细喂全”,而是“牵线搭桥”,学生也不是被动“填饱”,而是主动“觅食”;“7:3”课堂讲课讨论比,课堂不只是“一言堂”式传播知识,而是“群言堂”式探究问题与分享智慧;课程考核除了卷面、作业外,增加辩论式对垒答辩环节,任课教师当评委。
此外,ACM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2005年,在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坚院士的大力推动下,微软首开国内本科生实习基地,首届ACM班三年级学生整建制赴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科研实习,让学生们得以接触到最前沿的计算机科学。
记者从上海交大获悉,ACM班成立20年来,已培养出640名毕业生,94%选择继续深造,直博率高达92%,33人已获海内外一流高校教职,99%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从ACM班和ACM队里走出了许多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人才,比如,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第四范式创始人&CEO戴文渊,英语流利说CTO胡哲人,锐战网络创始人&CEO赵中毅,触宝科技CDO任腾,饿了么高级副总裁罗宇龙等,这批公司整体估值已超过千亿元。
头图为上海交通大学举行ACM班成立20周年新闻发布会。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