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隐形“生命线”织密上海安全网!三代110接警员讲述三十年“听电话”的故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3-04-28 09:11

摘要: 三代110接警员讲述三十年“听电话”的故事。


“您好,上海公安110,请讲!”24小时间,无论你何时拨打这个号码,电话的那一端都会响起这么一句话语。它穿越黄浦江畔、穿越梧桐里弄,三十年如一日时刻守护在市民群众身边。


2023年5月1日,是上海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成立三十年的日子。三十年间,由这小小三个数字穿起的一根电话线,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生命线”,更织密了上海的这张安全网。


第一代接警员:

要当“万宝全书”,但也不能把警情“捏”在手里


今年57岁的李志东是上海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的“初代”接警员,1996年加入110的时候,他还是一名特警队员。从武转文,挑战确实不小。


最初,公安系统是没有110的,无论是不同的区县,还是派出所,都各自拥有属于他们的报警电话。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是不方便的。“号码繁多,居民出了这个地区,肯定就不晓得别的派出所的电话了。”老李的这番话道出了110报警电话成立的初衷。


1993年5月1日凌晨,面向市民百姓的统一报警电话110正式开通了。


当时,110接警班组只是一个近20人的小团队,且都是市公安局的在编民警。老李也是其中之一,他总说,一名110接警员就像是一本“万宝全书”。别人都知道的自然要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多少也要知道些。


民警接指挥中心指令出警中。警方供图


一次接警,有市民称家里发现了一条蛇。“有毒没毒?”这是老李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问题。于是,他向报警人问起了蛇的模样,“是红黑相间的?还是白黑相间的?”根据描述,以及自己整理的“万宝全书”,老李初步判断这应该是一条赤链蛇,毒性不大。


就在逐渐了解到情况的同时,老李又迅速同步按下了报警人所在公安分局的电话快捷键。“那时还没有电脑地图呢,地址一报出来,我们就要靠脑子里的地图去定位,把单子派给对应的公安分局。”说起这些不易,老李还是很自豪的。而从接警到派单,前后时间基本都控制在1分钟。


小事不断的同时,大事也不少。1999年4月15日下午,正在值班的老李就接到了一通特殊的电话:“不好了,飞机掉下来了!”短短几个子,让老李既疑惑又震惊。


李志东第一时间就将这个报警电话报给了指挥大厅,就在此时,又有几通相同内容的报警电话打了进来,并案后基本可以确定,飞机出事了。后经到场民警证实,一架大韩航空的货机在上海虹桥机场坠机了。


当然,面对有些问题,接警员也会卡壳。这时候,老李都会牢记自己师傅说过的一句话:篮球里有3秒违规,110接警也是。不要把一个警情死死捏在手里,这样反而会耽误了最佳的处置时间。“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年的经历,我才知道了接警后如何处置。”老李坦言。


第二代接警员:

那些不经意间的细节,或许都是救命的关键


如今已是110接警考评组副组长的张晓雅,在谈及2004年加入接警组后遇到的警情,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作为一名女性接警员,她用细腻的观察力和共情力,成功处置了多个110报警电话。


2007年的夏天,一通电话接入了张晓雅的工位。“我要举报,有人持有枪支!”枪支,这对于张晓雅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情况,无论真假都需要核实清楚。


一通电话你来我往,可报警人什么有效地址也没留下,而且很快就把电话挂断了。


如何找到他?成了关键所在。冷静片刻,张晓雅将电话内容在脑海里捋了好几遍。她突然想起来,电话中曾轻轻地传出过一句话:“快点呀,打好了没啊,我也要打电话!”


三十年间,上海公安110报警服务台更新迭代。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


说明旁边还有人!于是,张晓雅开始反复回拨这个来电号码,可不是忙音就是无人接听。终于,在拨到了第四遍时,电话通了!


“刚才是不是有人在这里打了好久的电话?”“你这边地址是哪里?”电话中,张晓雅缓缓将疑问抛出。


“我这里是**面馆,我是老板,刚才确实有人打了挺长时间的电话。”


几经核实,有了答案。原来,所谓的“持有枪支”其实是一个谎报的警情,但像张晓雅这样的敏锐度和坚持力,是110接警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听上去不太真的报警,就认定它是假的。因为每一通电话或许都是一次生命的营救,是无法重来的。”张晓雅直言。


第三代接警员:

一根电话线织密上海安全网,打造智能化“公安大脑”


可以说,三十年来,上海公安110一直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上海公安110的接处警机制、模式、技术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110接警队伍已经从最初的20人壮大到了近400人,每班在线人员约有80人,日均电话呼入量也达到了近3万通。


上海公安110日均电话呼入量达到了近3万通。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


作为第三代接警员,张卒羽深有感触。如今是110接警4班班长的他,仅从接警内容上的多和少就发现了变化之大。“现在,偷钱包、偷自行车的报警少了,下雨积水、房屋漏水的报警少了。”张卒羽细心地发现,考试期间,给学生送准考证的警情多了。


哪种类型的警情最多,哪种案件发生的频率最高,110报警服务平台作为警情接报“第一站”,毋庸置疑是最先感知到的。这些年,随着街面见警率不断提升,城市智能安防设备不断完善,盗窃类警情很明显减少了,而非接触性违法犯罪占比越来越重。


变化最显著当属智能化“公安大脑”的打造。从“拨号派警”到“智能布警”、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报警电话”到“便民热线”。


今年2月,一通求助电话打了进来。长宁一家教育机构来电称,有个孩子找不到了。考虑到对方是一名自闭症孩童,情况非常紧急。通过孩子佩戴的电子手表,民警发现,他已经离开了长宁区,正在前往徐汇区的地铁上。


联动处置迅速展开,110接警中心就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电话线,通过一次次协同合作、派单回复,将孩子的足迹慢慢串联起来。长宁→徐汇→浦东……终于,民警在地铁4号线蓝村路站找到了孩子。


“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民警找到了他,但事实上,正是110织出了这张寻人的天网,将无数警力汇聚到了一起。”张卒羽如此形容。


其实,110警情中人员走失、遗失物品等求助类警情占比很大。但对待每一起警情,上海公安110都全力以赴,以服务“温度”换取群众“满意度”。据统计,自成立以来,上海公安110共接报求助类警情1100余万起。


当报警人处在没有道路门牌的复杂区域时,如何能在报警时快速说清所处位置?上海市公安局建设3万余个110报警定位标识,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和所有轨道交通站点及大型绿地,只要报警人说出报警定位标识的编号,民警就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具体的方位。


为了解决部分特殊人群(如聋哑人)的报警需求,也为了给身处险境不便进行电话报警的报警人开辟一条求助通道,2006年上海110在全国率先开通了短信报警服务,2009年起统一使用“12110”短信号码。


2003年5月上海成立全国首批110外语接警民警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60名外语接警民警承担着英、日、俄、德、法、朝鲜、阿拉伯、意大利、西班牙等9个语种的翻译任务。


因便民而生,因利民而强,因为民而变。三十年来,一项项务实举措的推出、一次次创新改革的实践,使得公安服务与救助更及时、更精准、更有力。下一步,上海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加快110报警服务平台提档升级,持续探索上海公安现代化路径。


头图为110接警员正在认真接听市民来电。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


摄 影:包璐影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一根隐形“生命线”织密上海安全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