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奋斗丨世博文化公园建管团队:在工业旧址上培植生态文明的花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3-06-04 15:07

摘要: 世博文化公园建管团队正向着实现2024年全园开放目标前进。

造山、引水、成林、聚人,组建6年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团队正在将一系列理念变为现实,让钢筋水泥上“长出了”绿水青山,让原先的钢铁厂房蜕变为城市公园。


黄浦江畔世博会的旧址上,一座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正逐步揭开面纱,成为市民休闲的新选择。


百米大道承载城市记忆


走进世博文化公园,漫步时光印记大道,能尽览这片土地百年来的变迁。


从时光印记大道入口处上海克虏伯不锈钢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一卷钢制成的“时光卷轴”到海宝雕塑约100米的距离,展现了这里百年的工业记忆;184米的世博会区段,对应了184天的“世博时间”,剩余的自然景观,则是公园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展现。


时光印记大道入口处的“时光卷轴”雕塑。受访对象供图


世园公司规划设计部经理张峰介绍,为了展现好这段历史,团队在规划设计之初前往档案馆、博物馆查阅了区志等历史资料,前往钢厂旧址取材……不断丰富设计理念。


28棵由废旧钢材做成的树状雕塑构成的“工业之林”,是为了纪念上钢三厂首次自制成功的28吨薄板机架,也寓意着在这片钢铁丛林里面,可以衍生出绿色的、生态的城市。


世博元素是大道上不可或缺的组成。“当年的世博倒计时时钟,我们在收拾基地的时候发现它还在,就把它修旧如旧摆在了这里。”张峰介绍,标志性的海宝雕塑下的铺地,由中国馆及42个外国自建馆的主题构成,希望能唤起市民对盛会的具体回忆。


此外,世博文化公园还将俄罗斯馆、卢森堡馆、意大利馆和法国馆四幢临时场馆永久保留了下来。表面看上去是与原来一模一样的建筑,其实每块钢板都拆下来重新整修过,内部也做了加固。这些场馆有的已引进餐饮功能,有的未来将成为高品质的文化娱乐、展览展示和特色商业空间。


大道终点处则立着一座名为“圆梦”的雕塑。“圆的是我们百年的工业梦,是我们生态文明的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张峰解释到。


打造钢筋混凝土中的绿色乐园


树木葱茏、流水潺潺的山林内里却是钢筋混凝土,上海温室花园自然优雅的“四朵祥云”上的屋架保留了原上钢三厂老厂房的元素。公园建设团队向市民诠释了,工业与生态文明并非不能并存。


备受关注的双子山项目的建设设想来源于公园建设之初征集的市民意愿,三年来,建设团队正将“山在城中,水在山中,人在景中”的画卷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国内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人工仿自然山林,其高度相当于十几层楼,覆土工作该如何安全、高效的开展并无先例可循。双子山项目经理易卫军介绍,团队做了多个方案,最后选择了在不同高度设置了平台,层层运输、覆土的方式进行,并在外侧设置了分仓挡土墙,以适应山形独特的曲面形状,防止水土流失。


易卫军在双子山项目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双子山项目已于4月完成山体部分的覆土,年底前,山体区域的树木种植也将全面完成,届时这座以钢筋混凝土为基底的“高层建筑”将回归自然。


据了解,世博文化公园总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绿地规模占80%以上,四季均有花可赏、有树可观。为保障公园后期绿化工作,建管团队积极参加各类研讨会,学习各类植物养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知识,编制重点植物专项养护方案,并与植保站保持紧密联系,守护好城市中心的绿水青山。


细节之处彰显匠心


世博文化公园的“世博”,不局限于世博会本身,也体现为博取世界文化之长。在世界花艺园,能看到加拿大布查特花园和英国切尔西花展的影子,在申园和十一孔桥,能感受到古代江南遗韵。


在建造手法上,申园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定式。例如园中的木构建筑是用榫卯工艺搭接而成,总共用掉了2000多方的原木;假山也没有使用水泥粘合,而是全部依靠石头自身的重心堆叠而成。木材和石材都是园林营造专家从码头、采石场一根根、一块块挑选而来。


5公顷的园林,从规划到建成共花费了3年的时间。“按面积来说的话,它的建设进度属于慢的。”申园建设项目经理周舒延介绍,园中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蜿蜒的水体、层层叠叠的假山处处都是精工细作的巧思。


最巧妙的是,建设团队通过规划,用建筑和植被遮挡周边的高楼大厦,尽量做到不穿帮,让游客能沉浸在传统园林的美景中。


游客在申园拍照留念。于玘珺 摄影


公园建管团队对细节的把控也体现后续的运维中。截至4月30日,公园已开放的北区累计接待游客约155万人次。为提高游客游园舒适度,公园还建立了一体化智能指挥平台,用智慧化系统提升公园精细管理能力。


世博文化公园建管团队正向着实现2024年全园开放目标前进。


头图为世博文化公园。受访对象供图


摄 影:于玘珺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