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健全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表决通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3-06-20 16:32

摘要: 对生态环境领域广为关注的问题加大处罚力度;对环境数据造假提高处罚标准,进一步从严处罚。

6月20日闭幕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健全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据介绍,这是新一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根据授权制定的第一部浦东新区法规,也是继《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若干规定》后,第三部围绕绿色生态制定的浦东新区法规。


健全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对浦东新区“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按照《引领区意见》,为了进一步聚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高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水平,引领带动全市生态环保法治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上海市健全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共十五条,主要内容和制度创新包括:


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制和相关主体职责。结合改革实践和环境治理要求,明确浦东新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浦东新区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建立区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源头预防制度。创新性提出了以下制度机制,包括:推动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协同编制;完善碳排放管理制度,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机制,创新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同步办理等。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控制制度。创新性提出了以下制度机制,包括:明确要求探索推行农田退水规范化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建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管控机制,加强针对新污染物全过程的管控和治理;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等。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创新性提出了以下制度,包括:进一步明确街镇与各主管部门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明确依法登记的环保公益性组织可以应邀以磋商第三人等身份参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探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电子化评估方式、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公益基金制度、探索认购碳汇等替代性修复方式;就现场采样、非现场技术监测等作出探索性规定等。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强化了生态环境执法的相关保障措施,对生态环境领域广为关注的问题加大处罚力度;对环境数据造假提高处罚标准,进一步从严处罚。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居民区出现貉干扰百姓生活?这一部...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举行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上海养老政策和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