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在近日出坞,全面转入码头系泊调试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底完工交付。作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大型邮轮建造如何克服工艺复杂、明火作业点多的消防难题?
6月27日,为进一步深化消防安全重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成效,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市消防救援总队在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举办本市造修船舶企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现场会,进一步规范提升全市造修船舶企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
舱内明火作业实施“一对一”监护举措
上午时分,记者跟随市消防救援总队总工程师谈迅一起走进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建造现场。邮轮正处于码头系泊调试阶段。
在船舱一处厨房垃圾处置区域,一名工人正在对下水槽的零部件展开焊接工作。而在他身边,则站着一名监护工人。据船方介绍,按照规定,所有甲板现场的明火作业都需要采取“一对一”监护举措。
工人正在对明火作业实施监护。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在作业看板上,清晰地标注着每一次明火作业的持证上岗动火人的姓名、持证上岗监护人的姓名,以及作业时间、作业内容等多项说明。“我们必须核对人证是否相符、证件是否有效、监护员是否履职到位等等内容。”施工方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此基础上,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还分别建立了“安监平台系统”、“明火作业审批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和“危险作业审批系统”,对“隐患、火源、人员、作业”实施全流程管控,实现了隐患排查、动火作业、危险作业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
明火作业看板上登记着各种信息。劳动报记者包璐影 摄影
以电焊明火作业为例,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前首先要通过手机APP进行明火作业审批,审批通过后,才能进行明火作业。动火过程中,经过培训的看火员必须准备好灭火器等,在一旁看护。动火结束后,必须用集火盘、防火毯对可燃物进行收集清理,进行半小时的安全检查并上传照片后才能结束。
记者了解到,这些都是造修船舶企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中的举措之一。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因难度极高,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考验的不仅是造船技术和工艺,还有背后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其中就包括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4300公里电缆长度等于上海至拉萨铁路距离
“这艘国产大型邮轮的内部结构相当于陆地上的五星级宾馆,工艺设施十分复杂,因此,对于现场的消防安全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市消防救援总队水上支队监督管理科科长朱伟告诉记者。
据悉,“爱达·魔都号”邮轮总长323.6米,型宽37.2米,共有2826间舱室。其中,乘客舱室2125间,船员舱室701间,总面积约3.46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乘客5246人。高达16层的建筑生活区有剧院、特色餐馆、购物广场、艺术走廊和水上乐园等丰富的休闲设施,被誉为移动的“海上现代化城市”。
船舱内部设施正在装修。劳动报记者包璐影 摄影
“船体结构和陆域建筑相比,有其独特性,由于它是单体船舶类型,因此空间较为狭小,且使用材料也非常多。”朱伟告诉记者,因此,在船舶建造过程中,对于明火作业必须非常注意用火安全。
据悉,“爱达·魔都号”邮轮拥有136个系统、2万多套设备,零部件数量高达2500万个,仅电缆布置长度就达到4300公里,相当于上海至拉萨的铁路距离。“高峰时,船上的建造工人就有2000至3000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明火作业等特殊工种的监护人员。”朱伟向记者介绍。
6方面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据介绍,面对建造过程中可燃物多,工艺复杂,明火作业点多的消防难题,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从制度体系建设、消防安全重点管控、设施设备应用、消防安全检查、宣传教育培训、应急响应处置等6个方面为抓手,严格推行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确保建造过程中的消防安全。
船用消火栓配备齐全。劳动报记者包璐影 摄影
同时,市消防救援总队水上支队还专门建立了邮轮专班,精细化提供消防技术支持。
消防标准化的推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提升全市造修船舶企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以此减少在邮轮建造施工作业中可能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水上消防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创建不仅针对豪华邮轮等重点船舶造修领域,是基于船厂整体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提升所形成的一套管理模式体系。各造修船舶企业要在达标创建工作中以重点船舶造修标准化管理为引领,带动提升船厂整体消防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头图为近日刚出坞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劳动报记者包璐影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