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将于9月19日-23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承办的高校展区将在本届工博会的九大专业展区之一——科技创新展区中精彩亮相。
据悉,在本届参展的87所高校中,首次参展的国内外高校共20所,上海高校和国内其他省市高校81所,其中“双一流”高校45所。本届高校展区展示面积约8600平米。今年工博会高校展区面积和参展高校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助力强国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本次工博会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的新趋势,以“碳循新工业、数聚新经济”为主题,设置九大专业展区。高校展区设在本届工博会九大专业展区之一的科技创新展中。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设置了国际交流展区、创新创业展区、高校集中展示区和静安区青少年科创教育联盟展区、主会场、服务洽谈区等,并参与“数字工博”展示。
今年适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对此高校展区组织了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阿塞拜疆哈扎尔大学、古巴哈瓦那大学参展。此外还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泰国西北大学、泰国北清迈大学,共6所国外高校参展,其中4所为首次参展。
815项参展项目亮点多,集中展示高校创新策源能力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共815项参展项目,将集中展示体现高校创新策源能力的科技成果,聚焦“低碳化发展”、“数字化转型”趋势,坚持创新引领,以高水平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有诸多特色亮点。
高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如西北工业大学的“高端工业仿真软件”,瞄准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重点工程需求,核心产品在实现自主可控的同时,关键参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双五轴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解决了飞机火箭超大超薄曲面精密加工难题,支撑国产大飞机和运载火箭的研制与量产。东华大学“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反射面金属网材料”为卫星大型可展开天线“编织”新型超轻反射面材料,以纺织智造服务国家航天事业。
上海交通大学“蒙皮镜像铣削加工”技术。主办方 供图
高校科研紧跟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如南京大学的“能源地下结构与浅层地热能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实现了低成本、高能效、高品质供冷供热,节能减排效益巨大。华北电力大学的“面向高海拔光伏电站的全周期智慧建管与运维系统”,提高了高海拔地区光伏电站的建设效率、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赋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复旦大学“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是国内首款应用于人体的聚乳酸冠脉可降解支架,具有优异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又如武汉大学的“内镜精灵”,为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技术新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基于低场磁共振的食用油快检系统” 运用独创的二维弛豫指纹谱技术,可实现多种食用油类型区分,以及食用油掺假、掺伪的有效快速检测,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复旦大学“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主办方 供图
本次参展高校都积极参与申报工博会的奖项评选。复旦大学“XINSORB生物可降解支架”和西北工业大学的“高端工业仿真软件”,两项成果入围“CIIF大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超低相位噪声光生微波源”等19个高校参展项目入围CIIF创新引领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推出“高校成果数字化展示平台”
贯穿工博会展前、展中、展后,主办方将积极组织“创智汇”路演专场活动,分领域、分专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此外,在工博会现场,部分参展高校还将与合作单位举行签约仪式。
同时,积极推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邀请科创园区和专精特新企业走进工博会高校展区,组织专场活动探索校企互动对接的新模式,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
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陆震介绍,高校展期主会场还将举行《宝山大学科技园专项政策》发布、第二批“先投后股”项目揭幕、第五届“宝山杯”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启动等活动形式,启动“环上大科技园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为顺应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提升高校参加展会的能级,主办方还创新推出“高校成果数字化展示平台”,首批上线4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其他8所在沪理工类高校的208项优秀科技成果。
高校展区将通过推广“高校成果数字化展示平台”等推介手段,立足于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推广,注重参展项目的宣传及持续跟踪。充分发挥5天展会的溢出效应,积极构建面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365天技术推介网络。
头图为第23届工博会高校展区情况介绍现场。吴泽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