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黄浦江和苏州河两条重要河流在市内蜿蜒而过,对这座城市有着非凡的意义。
继2017年底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之后,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也实现贯通,2022年底圆满完成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民心工程,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成为今天的“生活秀带”,成为“世界的会客厅”以及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里程碑。
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串连“生活秀带”
近二十年来,一江一河地区经历了基础建设、功能培育、品质提升等多个发展时期和阶段,并在进入新时代之后逐步将重心转移到高品质公共空间建设。这一时期,黄浦江沿岸地区企事业单位动迁安置近3500家,释放的滨江用地主要用于建设全民开放共享的滨江绿地、公园、广场,累计建成了约1200公顷更加绿色生态的开放空间。
2021到2022年期间,一江一河民心工程加快推进,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浦东美术馆、世博文化公园北园、华东政法大学“一带十点”滨水空间、苏河湾绿地等标志性公共建筑和滨水空间陆续建成开放。同时,一江一河滨水空间陆续建设了“望江驿”、“水岸汇”、“杨树浦”、“苏河轩”等一系列近90余处各具特色的品牌“驿站”,为全体市民提供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在2022年开展的针对滨江公共空间的一项评估研究中显示,浦江核心段45公里滨水空间打造的15分钟城市圈服务于上海11%的人口,为480万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空间,受访的63%的市民表示每日增加了半小时的外出运动休憩时间。由此可见,一江一河地区已成为全体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公共空间。
保护工业历史遗存延续“海派文化”
上海城市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江一河的发展史,一江一河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滨水公共空间区域,大量的历史、文化、工业建筑和遗存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修缮、活化、再利用,向社会公众提供了独特的滨水文化和历史体验。
黄浦江沿岸的浦东“上海船厂1862”、歇浦路工业遗存,杨浦国棉十七厂、杨树浦电厂、水厂等等,苏州河沿岸的静安四行仓库、总商会旧址、黄浦外滩源划船俱乐部、虹口邮政博物馆、河滨大楼,长宁华东政法大学等历史建筑、工业遗存,都已经形成特色和亮点,成为引领城市更新、功能重塑的典型案例和网红打卡地。
“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委还将加快推进上海理工大学、浦东民生筒仓等区域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更新利用。
提升多元复合功能构建“发展绣带”
通过持续的空间优化和功能置换,近年来形成了以外滩、陆家嘴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以北外滩、宝山滨江为核心的航运中心格局。苏州河沿岸的静安苏河湾地区、普陀长风地区、长宁临空园区、嘉定外环北四块地区等,都在通过转型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宜居生活的示范区。
此外,一江一河正在不断注入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和活动,不断激发“母亲河”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在滨水公共空间、桥下空间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类体育公园、篮球场、小型足球场、滑板轮滑等一系列体育设施布局。
据统计,黄浦江沿岸地区成功举办了滨江五区健身大联动、上海马拉松、上海杯帆船赛等重大体育活动,苏州河沿岸地区举办了传统龙舟赛、赛艇公开赛等群众性活动、专业性赛事。2022年底开通的苏州河水上游船,截止到今年八月份,已开出航班6700余班,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节假日期间更是“一票难求”。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