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巨轮”启航奔赴向前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3-09-22 17:31

摘要: 从无到有,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上海已经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目标.。


45年前,一艘半集装箱船载着162个空箱,离开上海的军工路码头驶往澳大利亚,这是中国首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此时,中国境内开展集装箱运输的时间整整晚于世界20年。


45年后,上海港已连续13年稳坐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9月22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开幕,《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3)》在论坛上发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第三名。


从无到有,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上海已经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目标,那就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航运服务体系高度发达、引领全球航运服务创新发展、深度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风起浪涌,奔赴向前。迈向建设更高水平国际航运中心的“航程”上,上海这艘“巨轮”又该如何稳住舵,加把劲?


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三


最新一期“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2023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汉堡、雅典-比雷埃夫斯、宁波舟山、纽约-新泽西。


《报告》指出,指数发布十年来,已逐渐形成新加坡、伦敦、上海三大航运中心领衔,亚太区域航运中心持续崛起,欧洲、北美重点航运中心趋于稳定的发展格局。


十年来,国际航运中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14年的前10名城市中,中国大陆只有上海入围,前20名中也仅有上海、天津、宁波三地上榜。最新一期结果显示,上海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三。


数据显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实现十三连冠,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上海港连续12年位列全球榜首。


《报告》认为,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与枢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营商政策友好,人口受教育程度高,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其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航运中心。


该报告执行主编徐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伦敦的特点是在于海事法律与融资等方面有比较强的不可替代性,新加坡是作为连接东西方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枢纽节点。而上海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发展模式。上海拥有长三角强大的工业能力以及全国大市场的背景,未来在航运中心建设中“发力点”更为独特更具潜力。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本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的主题为“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对此,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书记张永锋表示,目前在全球复杂多变的态势下,上海邀请全球来到北外滩,探讨航运行业的开放合作和创新,可谓恰逢其时。


张永锋表示,2023年,进出口商品面临“结构性”变化,原材料与工业品节奏错配,全球集装箱海运贸易量震荡调整,区域化贸易发展较为迅速,欧美进口需求“三高”压力略有减弱,未来运能释放与部分航线停运将并存。


张永锋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取得突破,航运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国际海港枢纽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走向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又应该在哪些方面予以完善呢?对此,张永锋表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监管理念、体制机制、运营管理、增值服务等方面仍有不少提升空间,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管理、法律仲裁、信息咨询、设计研发等方面存在差距。航运、金融等领域创新方面仍有发挥空间,例如:大量跨境海运运费结算多数依然在境外发生,如何提升离岸航运融资和资金结算能力;如何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全球海事纠纷保赔能力等。


创新始终要不遗余力


想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离不开的是加强制度创新和供给,形成航运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新增长引擎,在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对外开放。


今年8月1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品种上市一个月以来,总体运行平稳。上海航交所副总裁刘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航运指数期货有助于提升上海在全球航运市场的定价权,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上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张永锋也指出,航运指数期货可以为供应链相关参与者及上下游企业提供对冲工具,是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融合发展的重大创新,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运输服务上的影响力,服务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


在此次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集运MaaS)1.0正式上线。港航纵横(上海)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越告诉记者,该航运平台将打通所有的数据孤岛,让数据在现场跑起来,同时解决现在目前航运市场中存在的“多点登陆”问题。


“我们调研过,目前行业内需要有十几个APP来反复登陆。我们希望通过集成,最终只需要一到两个主要应用。”戴越表示,通过测算,平均每一笔业务会节省30元成本,一年保守能减少4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提现。


此外,今年6月,上海印发《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创新”一词可谓无所不在。


例如,上海明确提出要促进港口服务功能创新,打造“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船舶登记地,实施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登记制度。建设浦东国际机场西货运区智能货站和“空运通”货运信息平台,推进航空货运、冷链业务发展。研究推进虹桥、浦东国际机场之间货物驳运试点。支持主基地航空公司打造航空运输超级承运人。


推动国际邮轮航线在上海率先试点复航。推动航运保险产品创新,探索研究对新能源船舶险、船舶建造险等重点险种的支持政策。建设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国际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支持智能跨境贸易保险平台对接全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产品创新和精准定价能力等。


在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更是指出,在新阶段下,上海将进一步依托经济新体制试验田,一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和供给,推动航运基础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航运衍生服务业能级提升,促进航运科技服务业创新突破,全面优化航运服务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持续探索构建智慧绿色航运发展机制,突出科技赋能,推动港口智能化升级,加快绿色甲醇等船用新能源布局,持续打造数智航运生态圈,加快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机场,着力推动航运业智慧绿色转型。


头图为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开幕。劳动报记者罗菁 摄影


摄 影:罗菁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占地面积30亩,总投资3.7亿元...

“2023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讲述...

2023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揭晓,1...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