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体系、运转模式、推进路径的发展如何?上海智慧法院建设情况如何?11月16日,上海市人大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到市高院视察调研。
视频:市人大集中视察现场。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像
据悉,今年8月份,“本市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工作情况专项监督”启动。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组织了10场调研活动,分别听取了部分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大数据中心、相关行政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以及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同时,结合专项监督调研,举办了一期市人大代表专题培训班,帮助代表熟悉了解本市智慧法院建设工作情况。此次在市高院,代表们参观了12368诉讼服务中心,观摩了相关信息化应用系统演示,听取了相关工作情况的介绍。
近年来,上海法院围绕全面实现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通过持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审判执行工作的融合应用,构建了“网上办案全流程贯通、智能辅助全方位赋能、应用系统集约化部署、云网设施一体化运行”的上海智慧法院体系,为服务保障大局、践行司法为民、提升审判质效、规范司法管理、深化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座谈时,与会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随后进行了交流发言。市人大代表韩璐提出,在推进智慧法院的全流程办案体系中,应该增加办案的透明化、安全性及互动性。“办案的敏感信息可以进一步披露,比如,执行程序中保全信息的反馈对当事人来说就非常重要,我觉得通过数字系统,可以实现该信息的透明化。此外,现在系统上,律师和法官的沟通细节是看不到的,只能看得到法官的阅读状态。希望能够让律师看到全程的留痕记录,增加办案的安全性。”韩璐说。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慧琳指出,智慧法院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在于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在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技术开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同时,智慧法院建设要兼顾司法公正与效率。智慧法院建设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当线下出庭简化为线上登录、纸质材料简化为电子材料,如何保障尚未完全适应数字生活的群众平等参与诉讼的权力,确保“看得见的正义”得以实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始终坚持司法活动规律的底线不偏离,让技术赋能司法带来的效率真正成为保证公平正义的增量。”周慧琳说。
他还指出,智慧法院建设要注重优化系统内外协同联动。长期以来,各单位都建了不少系统,但数据大多是孤立的,与外部共享不多。“我们要做好对现有平台或资源的衔接利用,把系统集成、整合优化贯穿到智慧法院建设全过程,认真研究法院内外部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推进各类应用系统流程节点、功能作用、数据资源的全面融合。”
头图为座谈会现场。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