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杨浦滨江,就犹如走进了一条工业遗存的博览带,百年老建筑经过修葺和开发后,在游客面前重新“活”了起来。11月20日,记者获悉,杨浦正着力打造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范围覆盖杨浦滨江15.5公里区域,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涵盖了杨浦60%以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
抢救工业档案守住建筑“魂”
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位列其中,全国仅6处,上海仅1处。
杨浦滨江地区曾诞生无数个“全国之最”: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水厂、中国第一家发电厂、远东最大煤气厂、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这些厂房多集中于杨树浦路一带,曾有过辉煌,也亲历了时代变迁后的落幕。
想要把这些工业遗存保存好,离不开的就是档案保护。没有了工业档案,老建筑的复原和利用就没有了当年的“魂”。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随着城区功能转型与滨水空间更新,这些工厂、车间等已基本停产或搬迁,部分历史档案也存在保存不当、遗失损毁的可能。及时评估工业遗产档案资料安全现状,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据了解,在示范区创建进程中,杨浦共开展了上海船厂等12处重要工业遗产档案资料抢救工作,已完成英商怡和啤酒厂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并对杨树浦煤气厂等6处采取预防性保护,完成历史图纸2000余张、历史照片1500余张的数字化归集。此外,杨浦还延展口述史保护,完成了12集《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拍摄并陆续播出。
正是依靠着这种抢救,滨江南段5.5公里落实了整体性保护。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得以全面厘清底数,大批工业文明特色元素得以保留。
焕新生长使老建筑重塑功能
今年11月7日,位于杨浦滨江的世界技能博物馆正是亮相,除了馆内首批展出的800余件全球藏品外,建筑本身的魅力也吸引了很多人。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历史建筑永安栈房。其独特的“双子楼”造型,标志性的八角棱柱,均被改建团队原样保留,但内部功能得以重塑。
焕新生长的百年建筑,在杨浦滨江边还有不少,例如原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茶厂的厂房,化身为周虎臣曹素功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4A级旅游景区“笔墨宫坊”;毛麻仓库、明华糖仓等经修缮后,先后承办20余项省部级艺术展览,“工业仓库”化身“艺术仓库”;现存唯一成套的“两万户”工人新村长白228街坊,更新打造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样板街坊,并建成开放“上海工人新村建设展示馆”。
看到过去享受现在遇见未来
在杨浦滨江,你能看到过去、享受现在、遇见未来,这样的时空交错可谓非常奇妙。
不仅让你在百年建筑中办公、喝咖啡,杨浦还在滨江沿岸导入了更多文艺资源。近年来,各类重磅赛事、国际大展、城市空间艺术季、全球品牌发布会等高品质活动纷至沓来,“且听江潮乐”、睦邻文化节、艺趣文化生活节、滨江人人市集等活动精彩纷呈。“百BU穿YANG·建筑可阅读”品牌、16条城市微旅行精品线路,更是带动千万人走入江畔空间。
用新兴业态,唤醒滨江现代发展,是杨浦促进老建筑焕发新活力的又一方式。如今,美团、抖音、B站、中交、中节能等国内外知名头部企业集聚杨浦,投资总额超千亿元。预期到2025年,这里将汇集30家以上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3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到2026年,杨浦滨江南段将有270万方商办体量投入使用,27万创新创业人才将汇聚于此。
头图为杨浦滨江生活秀带。杨浦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