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发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网站发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由此,上海新增18位“两院”院士。
他们中有的在船舶制造领域实现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建造历史性跨越;有的带领团队成长为全球最顶尖的儿童肝移植团队,点亮众多患儿新生希望;有的则足迹遍布全国水稻产区,为培育抗病水稻孜孜不倦地探索……“两院”院士,是我国最高学术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代表,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几位上海新科“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何祖华
单肩背着一个灰色双肩包、随手提着大大的塑料茶水壶,天再热,何祖华都是一身深色的长袖长裤站在泥塘里拔秧、捆秧。
他在水稻育种领域坚守了近40年,足迹遍布我国各水稻产区,挖掘重要的水稻抗病基因与抗病机制。在植物免疫和广谱抗病机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破解了作物抗病与高产的育种瓶颈问题,分离的作物抗病基因被广泛应用于育种并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农业种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做农业研究,就要把研究成果留在田里。”何祖华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成为他和研究团队源源不断产出重要成果的源泉,也成为他培养年轻人的法宝。
“做科研必须有兴趣。你不能只是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事情来做。你要用热情去投入,用热情去承担。这样可能科研就会做得好。”他曾寄语科研青年:“科研是要有毅力来做的,你不能朝三暮四,要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做,尤其是我们做基础科研。所以要坚持不懈,有久久为功的精神。”
何祖华表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要更加努力为做强我国作物“种业芯片”而奋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孙胜利
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胜利长期从事天基信息获取研究工作,致力于特殊环境中红外探测噪声随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系统研究了影响探测灵敏度的关键因素和基础问题,使广域空间微弱时变红外信号高效捕获难题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创新研究成果,为国家红外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孙胜利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状、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以及中国航天钱学森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 夏强
儿童死亡率是衡量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每年新发儿童终末期肝病近万例,死亡率高达 90%,肝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疗手段。然而,儿童肝移植尤其是婴幼儿肝移植(约占 70%)手术难度大,术后管理复杂,且缺乏相应规范和标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儿童肝移植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为此,夏强团队领衔的“儿童肝移植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临床推广应用”项目组历时十余年,攻克多个关键技术难点,创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肝移植技术体系,并向全国推广应用。
儿童肝移植多采用成人亲属供肝,术前详细评估供肝类型及大小匹配情况对于供体安全及手术成败至关重要,但早期儿童供肝大小匹配无相应标准可循,移植物选择及供肝切取具有盲目性,导致患儿手术风险明显增加,甚至死于大肝或小肝综合征。
夏强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婴幼儿活体肝移植供肝大小匹配安全标准,建立婴幼儿供肝匹配与手术决策标准,并率先开展超减体积单段和右后叶供肝切取新技术,使儿童肝移植的受益人群扩展至越来越小的婴幼儿、甚至新生儿。
如今,仁济医院已建成世界最大儿童肝移植中心,年完成量连续十年居世界首位,94%的5年生存率全球领先,建成国家肝移植医师培训基地,推动我国儿童肝移植5年生存率提高35%,年完成量增长22倍,跃居全球第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谭家华
谭家华长期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四十年如一日深耕大型工程船技术领域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
与国内重点行业单位合作开展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研究,2000年以来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总体设计和关键作业装备的核心技术,一举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成功研制了适应“沿海淤泥积沙”、“近海硬质沙土”、“远海坚硬礁岩”挖掘的三代59艘海上大型绞吸挖泥船,创新研发国内首型软体排铺设船、抛石整平平台等十余型特种作业装备,为一带一路港口航道建设、近海围海造地、远海岛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也实现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建造历史性跨越,创下诸多“中国第一”“世界一流”。
谭家华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终身成就奖。同时,他还长期从事工程数学、船舶设计等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坚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东华大学原副校长 卿凤翎
卿凤翎长期致力于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及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研制。开拓了系列有机氟化学新反应,尤其是氧化三氟甲基化反应,推动和引领了有机氟化学学科的发展;同时研制的多种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和耐空间环境有机热控材料,成功地应用于我国重点武器型号及“神舟飞船”等系列航天器,为国防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发表论文311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7件,出版国内氟化学第一本专著《有机氟化学》;入选2003年国家杰青,2014年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19年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中国化学会黄维垣氟化学奖。
据统计,截至目前,含两院新当选院士,人事关系在沪院士共187位,其中科学院院士108位,工程院院士79位。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