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研究报告(No.2)》蓝皮书。报告指出,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专业人才缺乏、资金紧张、品牌营销乏力等挑战。
社会企业以社会目标为使命驱动,同时开展商业运营,商业利润在有限度分配的基础上又被重新投到社会事业中。这种将“义”与“利”充分结合的组织形式既能创造就业岗位,又能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在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有较大的作用发挥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联合社会企业服务平台(CSESC)发布的“中国社会企业行业调查问卷(2023)”2021-2022年间,回收的126份有效问卷中有39家保持盈亏平衡,占比为31.0%;能保持盈利状态的社会企业共有57家,占比为45.2%,其中盈利在100万元及以上的有8家,占比6.3%。过去两年总体上处于亏损状态的社会企业有30家,占比为23.8%。统计数据显示,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仍有接近八成的社会企业能够避免亏损,实现良性运行。总体来看,2021-2022年我国社会企业实现了稳健式发展,主要活动地域范围扩大,认证比例提升且大部分能保证收支平衡或盈利,但同时依然承受人才与资金双重压力。
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共有63.5%的社会企业面临“专业人才缺乏”这一挑战。有59.5%的社会企业面临“资金紧张”这一挑战。“品牌营销乏力”也是受访社会企业的痛点,占整体的51.6%。除此之外,中国社会企业还面临着“产品创新不足”和“组织战略不清晰”的挑战,分别占整体的28.6%和17.5%;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专业人才、资金紧张和品牌营销乏力等问题的困扰,这对组织的长期可持续运行构成挑战。
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社区化。社区社会企业作为社会企业的一种形式,与社区居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服务内容大多是国家层面无法直接提供、企业没有获利空间的事务,如居家养老、心理咨询、邻里矛盾化解、物业纠纷等。除此之外,社区社会企业更容易形成本土化运营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吸引社区资源。
头图为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社会企业蓝皮书: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研究报告(No.2)》。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