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繁花》,成为了今年两会上“绕不开”的话题。频繁地出现在发言中,代表之间不再称呼某老师,而是喊起了某小姐……种种现象,都见证了《繁花》在两会现场激起的不小涟漪。
这既是艺术的魅力,也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最佳体现。如何延续“繁花热”,讲好《繁花》的“后续故事”,持续打造文化IP,让海派文化之花常开不败?让我们听听代表们的回答——
深耕海派文化,护好城市的文脉
《繁花》不会“昙花一现”
要让海派文化走出去
“坦白讲,《繁花》如此之火出圈是我没有完全想到的。下决心做项目投资时,我只抱着一种信念:王家卫来执导上海大IP《繁花》,无论它未来会不会‘爆’,都值得一试,上影需要这样的导演、题材和作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市人大代表、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如此表示。
市人大代表王健儿参加专题审议时发言。受访者供图
《繁花》是出品方上影集团继电影《爱情神话》之后出品的又一部“海派精品”。如果说,《爱情神话》的好口碑让王健儿看到了海派精品创作的前进方向,那《繁花》的成功则让他意识到:充满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完全可以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繁花》的一大特色是有沪语版,有利于沪语文化、海派文化的传扬;不仅如此,《繁花》还呈现了上海温婉多姿的江南风韵与时尚开放的海派文化。”在王健儿看来,正因为这部作品注入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纵深感,激发了海派文化的内涵,这才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繁花》是对地域文化深度挖掘,然后再高品质地呈现。因此,王健儿认为,《繁花》不会昙花一现,这也是优秀影视作品的价值所在。
要留住城市烟火气
《繁花》中,外滩和平饭店、南京路、黄河路等大量引人注目的地标都聚集在上海这一中心城区:黄浦。在人代会现场,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区长沈山州也提出,要利用《繁花》的溢出效应,做好《繁花》热播之外的文章。
从剧中上世纪90年代到30多年后的今天,不少观众通过《繁花》体会到了一以贯之的上海城市品格。“不过,我们不能光从《繁花》里看到上海的景物人物故事,更要看到上海的改革发展。”沈山州说。
他表示,黄浦要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区功能,做好旧改的“后半篇文章”。在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功能、优化品质的同时,护好城市的文脉,留住烟火气。要将形态更新、业态调整、生态完善、生态塑造同步推进。
沈山州举例称,进贤路就要研究如何在更新中保留海派弄堂韵味和舒适惬意的烟火气。而黄河路除了美食,还要研究与周边地块加强联动。此外,大世界也在研究如何和周边的旧改地块联动,以及云南路美食街的改造,探索打造“文化+商业”的新模式。
要加强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市人大代表、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董健教授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她认为,《繁花》为后续上海电影学派的构建、演艺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启示。
市人大代表董健。受访者供图
“其实我们看到,包括《繁花》在内的很多具有海派风格的影视剧作品,都在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播家国背景下的海派文化。它们思想和叙事并重,既有精英阶层的先锋思想,也有普通民众的人间烟火,呈现出了海派作品的特点。因此,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在总结规律,探索上海电影学派。”她告诉记者,近年,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已经朝着构建上海电影学派方向努力,这将推动上海现实电影发展以及扩大国际影响。
《繁花》也为影视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示范。董健认为,对影视人才的培养根本是“培根铸魂”。艺术院校培养的文艺工作者要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
“影视人才、艺术工作者天然的使命就是要创造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能够引人向上,引领风尚。我们的从业者,应该要能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花更多时间修炼内功。”董健指出,《繁花》会让大家再次看见:成功无法“速成”,演员摒弃浮躁的功利心,靠优秀作品说话。
“我们可以借此进一步加强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精品影视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董健说,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真善美的传播者,那《繁花》的后续一定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让流量变增量,打造“影视+文旅”
《繁花》后有望迎来“百花齐放”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海派文化不仅限于内容的海派,还在于制作的海派——IP全产业链开发。王健儿表示,影视文化与城市魅力交相辉映、互相成就,海派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这也是上影加速海派IP的整合开发,推进新生代海派创作的初心。
“目前,《爱情神话2》正在筹备,将延续前作班底,立足女性视角捕捉当代上海都市话题;《千里江山图》也在筹备中,会有一部分的沪语内容。”王健儿透露,作为出品方,未来,上影还将持续打造具有海派大IP潜质的作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海派,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不仅有“繁花”盛开,还要有“百花齐放”。
把流量转化为消费的增量
影视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也在于其商业价值的体现。一部《繁花》,让不少人看到了流量消费的机遇。如何把高流量的人气转变为高质量的财气,让游客变顾客,打卡变刷卡?
市人大代表,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指出,在追求网红效应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比如,“鲜得来”不仅只在云南路开设门店,蝴蝶酥也不是只有和平饭店一家。与其大排长龙,供不应求,政府部门不妨提前进行分流和疏导,让更多品牌能享受到流量的红利,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
市人大代表周卫红。受访者供图
市人大代表沈山州同样以老字号为例,提出:当前的老字号要从《繁花》里走出来,抓住机遇,优化营销策略,同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建立新的对话机制,提供比物质产品更为丰富的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
“黄河路美食街当年发展起来,正是破解了需求供应不足的问题。但30年后的今天,消费需求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就要着力培养壮大新型消费,持续完善消费环境,为群众带来更多的消费新体验。”沈山州表示,《繁花》热播后,公众对热门打卡地的热情背后是流量消费的机遇和城区治理的挑战并存。因此,一方面要把巨大的流量引导转化为消费的增量,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大客流治理,确保城区的安全有序。
进一步释放和转化IP价值
“跟着繁花在上海Citywalk”“和平饭店的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了415%”“排骨年糕外卖搜索涨670%”“黄河路上全是人从众”……近年来,“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屡见不鲜,但《繁花》热的背后更需要冷思考。
“我建议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优质的影视IP价值进一步释放和转化,持续带动文旅消费升级、城市有机更新和文化遗存保护等等。”王健儿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周卫红提出,文旅行业可以从影视IP入手,利用现有资源和文化优势,释放旅游行业的潜力。
“《繁花》同款的citywalk火了,但火的不应该只是黄河路、外滩27号、罗斯福公馆。我们还有更多具备浓郁历史底蕴的建筑值得阅读。”所以,她认为旅游企业可以把小说、影视剧以及时光里的故事结合起来,引导游客走近城市地标。
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无数“繁花”在外滩,乃至申城的每一个角落盛开。
头图为黄河路场景。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