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一座城市对企业吸引力的关键要素。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上海要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150项任务措施,全方位提升企业感受度。
中小微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如何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他们在经营过程中还有哪些“痛点”和“难点”?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生存环境有待改善
从2013年开始,民建上海市委先后多次对本市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况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开展问卷调查。2023年,民建上海市委面向全市中小微企业通过微信平台共发放了1004份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上海的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有25.8%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经营处于亏损或严重亏损状态;有24.2%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订单较少。这意味着2023年中小微企业的获利水平和订单水平都面临着挑战。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民建上海市委的调查显示,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有57.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市场环境竞争加剧或恶化。同时,有23.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税负加重。与此同时,有44.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人力成本涨幅较大,有43.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供应链成本增加。
在今年两会上,上海工商联指出,2023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调查,尽管上海总体满意度全国排名第3,较2022年上升了1位,但仍有不足:2023年四季度民营企业运行状况调查显示,市场准入难(38.16%)和要素获取难(33.20%)是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21.47%的企业认为“政策不稳定、落实效果不好”是当前最大的担忧和烦恼。
保障公平,提振信心,给中小微企业施展拳脚的舞台
在两会上,各界都在呼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各类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给他们提供更大“施展拳脚”的舞台。
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赵丽佳建议打破隐形壁垒,全面保障市场公平竞争。推动民间资本切实参与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民营企业参与意愿强烈、投资回报机制明确、进入门槛高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确保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向民间资本真实开放,使民间资本进得来、拿得到、能发展。
“从2016年开始,国家陆续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举措,但在现行复杂经济形式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信心。”上海市人大代表丁嘉春在《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遇到相关问题的建议》指出,民营企业要发展下去,业务是最根本的因素,企业需要订单,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单纯依靠自身资源很难有所突破。
丁嘉春建议,在此背景下,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文件,比如取消一些限制性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由政府、央企、国企投资的项目,可以协调分配一定比例给予符合条件的民企参与,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央企享有同等机会。
加强减税降费支持力度,为企业减负
“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政策中最具含金量、见效较快、经营主体收益最明显的政策。”上海市人大代表黄关松建议上海在减税降费方面出台一些阶段性政策,以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黄关松指出,近期,厦门、郑州以及广东多地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相继发文明确在2024年阶段性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率等减税降费政策。在上海《关于继续阶段性降低本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中,对失业保险继续执行1%的缴费比例、对工伤保险基准费率继续在国家规定的行业基准费率基础上下调20%,对于缴纳比例较高的养老保险费率和医疗保险费率方面未进行调整。
因此,他建议在继续执行现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降低政策的基础上,对其他缴费比例较高的社会保险费率同样阶段性予以降低。比如,在本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运转总体健康、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现代服务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小微企业等领域企业阶段性降低费率,以最大程度减轻企业用人成本负担。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龚正市长指出,2024年要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小升规”。上海市人大代表谢吉华关注到小微初创企业的成长困难问题。“由于研发投入巨大、资金需求高,许多科技型初创企业在发展初期便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他指出,新创企业一般处于经营初期,收入不稳定,而社保缴费往往要求按时足额缴纳,与企业现金流状况不匹配,导致财务压力。而目前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措施偏重税收减免和融资支持,关注社保负担相对较少,忽视了改善科技型小微初创企业长期发展环境的重要性。
“建议针对从事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国家级孵化器内落户的企业,建议研究出台筛选标准,通过给予3年内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的政策,确保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实质性下降。”谢吉华指出,目前社保补贴的申请和发放流程繁琐,办理周期较长,可能存在一些滞后性。建议简化和优化发放流程,提高办理效率,确保科技型小微初创企业能够及时享受到应有的社保福利。
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强法治保障
劳动报记者在此次人代会上获悉,2023年,上海一审商事案件审理期限缩短10.8%,鉴定评估用时缩短20.7%,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诉讼时间成本,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上海已连续6年制定实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方案,落实“提升商事审判质效”等28项改革举措。2023年,审结一审商事案件10.8万件,同比上升27.7%。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而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上海市人大代表季诺看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为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加强法治保障。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该管的事务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事务交给市场交给企业,以此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有效增强民营企业信心。”季诺呼吁,政府部门要不断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决策依法、办事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此外,要切实提升执法系统性、协同性、规范化水平。在明晰行政执法权限、用法治手段化解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做好平衡,针对同一检查对象的多个检查事项尽可能合并,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多头处罚,提升执法的系统性、协同性、规范化水平,使民营企业可以安心发展。
季诺还建议引导民营企业提高合规经营水平。对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发挥好律师等相关行业的法治保障作用,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发现、防范、化解风险点,助力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合规管理,依法治企。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