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控烟立法15年,“疾控女侠”讲述背后的故事:太毒了!那些吸烟室连吸烟的人自己都不想进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4-03-01 16:08

摘要: 多部门联动和社会共治,知难而进,久久为功,持续加强宣传和执法。

成人吸烟率下降7.5个百分点,中学生卷烟、电子烟使用率处于全国31个省份最低。今年3月1日是上海实施控烟立法15年。从宣传倡导到立法监管、从室内全面禁烟到电子烟纳入禁烟范围修法、从首个“无烟世博”到健康“样板城市”、从打造“六个一”模式到奏响控烟行动“三部曲”、从国内领先到接轨国际……上海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攻坚立法:一家家吸烟室去测数据


全球170多个国家在批准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条约》后,取得显著控烟实效。中国于2003年11月10日正式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批准了该公约,并于2006年1月生效。2009年12月1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并于2010年3月1日生效实施,这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后,大陆地区第一部省级人大颁布的控烟地方法规,之后又进行了两次修订,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并将电子烟纳入执法监管范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人称“疾控女侠”,她曾亲历上海控烟立法整个过程。当时,为了找到科学论据说服人大代表们,他们一家家吸烟室去跑。“我们测了这些吸烟室的烟雾浓度标准,超过公共场所3000多倍,即使是吸烟室外5米处仍然超标。”吴凡告诉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她惊讶地发现,一些抽烟者自己也承认“吸烟室就像染毒室”,“我们自己都不想走进去”。

吴凡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市爱卫办供图


在立法的“加持”下,上海控烟监管力度持续加强,自2017年室内全面禁烟后,全市年均控烟执法处罚金额达220万元以上,至2023年底累计近1600万元,执法力度全国领先,处罚金额位居全国31个省份第一,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不断向好。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3%,室内“无烟具”场所、“无烟蒂”、“无吸烟室”场所的比例继续保持良好,分别为93.4%、90.3%、99.7%,法定禁烟场所电子烟使用发生率为2.2%。市民对《条例》的知晓率为88.7%,在与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15部法律法规知晓度的第三方独立调查中,《条例》排名第一为最高。同时,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达98.0%。本市持续对餐饮、网吧、娱乐等控烟难点场所重点开展执法检查,同时对公共场所使用电子烟加强监管并连续开出“罚单”。


“无烟上海”:成为全国样板城市


上海世博会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履行后的首次世博会。打造“无烟世博”,这不仅是践行“绿色世博”理念,更是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禁烟,已是国际社会走向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2010年,当时的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宣布上海世博会实现无烟世博目标,成为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个无烟世博。自此,申城开启了“无烟上海”时代。


上海是国内第一个设立“健康促进委员会”的省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市控烟牵头单位,协调各控烟管理部门、控烟执法部门联合行动,同时与健康促进、控烟协会等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紧密协作,逐步形成了“行政监管”“场所自律”“社会监督”“人大督导”“专业监测”“舆情评价”的上海控烟“六位一体”推进机制,控烟成效逐步显现。


2016年11月,“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举办。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向全世界展现了健康促进的“中国方案”和“上海实践”,中国在控烟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上海更是发挥着先锋作用。通过全面实施新的室内禁烟政策和采用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方式,上海可以向中国其他城市和其他国家的城市证明,创建100%无烟环境是可行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富活力的城市之一,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新挑战:知难而进久久为功


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致力于打造健康之城,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2019年8月上海市政府制定出台《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这是全国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其中控烟行动明确规划了上海控烟工作的线路图和任务书,并逐步形成和完善控烟宣传与监督执法“六个一”管理模式,即:一套制度(控烟法律、规章、规范、标准等)、一个机制(多部门协同合作与社会共治机制)、一根线(12345控烟投诉举报热线)、一幅图(控烟热力地图)、一张网(全市综合戒烟服务网络)和一系列工作方法(专业支撑、问题导向、人文关怀等),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健康城市。


针对室内禁烟成效日趋向好,而室外游烟问题相对凸显的情况,结合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思路,采取控烟“疏堵结合”策略逐步推进。2023年全市爱卫会全会提出了“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无烟上海”已跨入4.0时代。


上海连续3年开展健康上海行动专项“室外吸烟点示范建设”,在全市综合商圈、体育健身运动场馆、公园绿地、展览会展场馆、交通枢纽站点、宾旅馆酒店、文化场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城市地标及代表性公共场所开展室外吸烟点规范建设,目前已建成200个市级示范性室外吸烟点,打造无烟环境,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减少二手烟对市民公众的健康危害。同时在吸烟点提供吸烟有害健康和戒烟服务资源信息,引导和帮助烟民科学戒烟。


然而,在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深,慢性病负担日趋加重的形势下,控烟工作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烟草利益集团的干扰。吴凡告诉记者,破解“无烟上海”最重要的“堵点”,关键在于立法强度、执法力度和群众自觉性。控烟社会共治机制和行动仍需进一步强化和高效贯彻落实;餐饮、娱乐、综合业态等重点场所的控烟监管需要继续加强;党政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家庭等场所无烟环境仍需持续巩固。此外,室外吸游烟造成的二手烟暴露、电子烟危害的宣传教育和有效干预等,也都是未来上海将面对的难题。


为此,上海将进一步贯彻《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和《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坚持多部门联动和社会共治,知难而进,久久为功,持续加强宣传和执法,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持,不断探索适合超大城市的控烟模式,建设无烟上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强化公共场所“控烟行动三部曲”,...

上海发布国内首套标准化室外吸烟点...

国家会展中心控烟管理力度升级,今...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