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远又偏”?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建议增强保障性住房利用率和吸引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4-03-08 19:24

摘要: 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建议增强保障性住房利用率和吸引力。

明明建了保障性住房,为何还大量空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建议增强保障性住房利用率和吸引力,更好发挥保障房在住房供给及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杨成长委员指出,当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选址偏远,大量房源长期空置。大多数保障性住房分布在城市周边或城郊结合区域,交通便利性差,实际利用率低。二是建筑标准较低,维护难度和安全隐患大。由于成本控制等原因,部分保障房的施工材料、工程质量及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所在地区商品房标准,低建筑标准进一步降低居民使用保障房的意愿。三是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部分保障性住房空间狭小、采光通风效果较差、外立面及内部装修细节减配,周边学校、医院、商场等配套服务级别较低,居民生活舒适度及便利性不足。四是保障房成片建设加剧了不同层级间人员交流的“隔阂”。目前保障房在城市周边地区的成片建设不仅拉低了城市整体规划水平和质量,也使得同层级同级别人员集聚居住,与其它社群间形成隔离,难以推进不同层级间人员的相互交流。


为切实提升保障性住房供给质量,更好发挥保障房在住房供给及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杨成长建议适度改变保障房或安置房连片建设的规划布局,高起点系统规划保障房供给。建议积极借鉴新加坡组屋建设理念,遵循同质量、同标准原则,坚持城区生态产业生活一体化规划布局,改变目前保障房规划与商品房规划“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加快矫正社会对保障房低质量、较偏远、配套差的刻板印象。


在选址布局上,要综合考虑土地性质、轨道交通规划、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等因素,避免选址过于偏远导致利用率低下和吸引力不足。要优先利用闲置或低效的国有土地、工业用地、旧城改造用地等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好与城市建筑用地等指标之间的协调,避免用地冲突,在最大程度上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同时,他还建议提高建设水平,提升保障性住房建筑品质。并充分考虑区域地理位置特点及居民生活需求,改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合理配置居住空间、通风采光、装修标准以及梯户比,提高住房宜居性。要完善社区内部公园、健身、儿童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周边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求与民生强相关公共设施与市政配套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此外,还要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加强物业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营造安全、整洁的居住环境。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张文明委员: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

昂首阔步,出发!在沪全国人大代表...

市政协委员张宁:关注外卖员长期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