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民营经济“繁花”盛开,“养分”从何而来?代表委员呼吁精准发力促进民企发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4-03-10 12:06

摘要: 如何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其注入更多“养分”,使得其“繁花”盛开?这成为了代表委员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提到民营经济,人们常会用一组数字来形容其特征——“56789”。


这组连起来的数字,凸显了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在今年两会上,“民营经济”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热词。如何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其注入更多“养分”,使得其“繁花”盛开?这成为了代表委员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通过立法保障促进壮大


就在两会前夕,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传来好消息。2月21日,司法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组织召开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会议强调,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更是纷纷呼吁,加快民营经济促进立法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就表示,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等文件用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但现有的制度资源大多体现在政策性文件中,其稳定性不强,制度效应难以放大,虽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与民营经济并非同位概念,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清晰的制度指引,不利于民营经济的稳健良性发展。


此外,区域市场壁垒依然存在,不利于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形成。“一方面,部分市场主体准入门槛过于严苛,限制了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另一方面,人为设置区域壁垒、阻挠和限制其他商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等问题仍然存在,妨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周桐宇说。


因此,周桐宇呼吁加强立法研究。“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通过立法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显示了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庄严承诺,能够极大提振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在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要加强立法研究,加快民营经济立法进程,努力营造友好型营商环境。”


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就提交一份《关于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司法环境的提案》;去年两会,吕红兵又提交了一份《关于切实推进“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的提案》。


而今年,吕红兵再次递交《关于民营经济促进立法相关内容的建议》,针对性提出了多点具体建议:一是,民营企业规范运营是民营经济促进发展的前提,应对民营企业规范运营提出要求。二是,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是民营经济促进发展的基础,应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提供保障。三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促进发展的条件,应对营造营商环境中的政府行为作出界定。


公平对待助推成为“参天大树”


此外,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公平”二字成为很多代表委员公认的重点。


在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看来,只有真正做到一视同仁,才能解决民营企业平等准入、公平竞争、政策支持等问题。王煜认为,一个大市场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对市场干预、指导应尽可能减少,而是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真正发挥作用。


周桐宇则建议,要深入优化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制度。规范公权是保障私权的基础,为此应当规范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尽量减少行政行为对民营企业产权的限制与减损,同时畅通司法救济渠道,统一法律适用的标准,防范民事纠纷刑事化、偏向性司法等情况的发生。另外也要完善民营经济主体申请国家赔偿的程序规定,弥补司法不公给民营企业造成的损害。


在维护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方面,针对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的隐形壁垒开展清查整顿行动,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时,通过立法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破除投融资等环节的制度性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立法既要关注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对民营企业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政策优待,又要压实相关行政部门的职责,完善现行贷款审批程序,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的授信体制,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周桐宇还表示,要聚焦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困境。此外,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行为保全等制度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制度。


“在立法中,应当对政府的定位及权利义务作出明确。例如,明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管部门,该部门应该与国资委处于平级的地位。”吕红兵表示,要在规划、财政、税收、人才,特别是金融领域例如银行贷款、政府基金、提供担保、民企上市等方面给予民企与国资同等待遇,推进民营企业成长为“参天大树”、“百年老店”,解决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天花板”。


提高“获得感”关键在发展


“全国两会上释放出的一系列新信号,鲜明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国的未来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未来。


“提高‘获得感’关键在发展。民营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转型升级、提升经营管理效能,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不断壮大。”丁佐宏如此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九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孝发表示,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新任务和新要求。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弘扬“晋江经验”,更要发扬“宁愿睡地板也要做市场”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进一步引导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走出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凯文建议,进一步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机制,引导制造企业特别是优质民营企业中的行业龙头“走出去”。


“民营制造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已具备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一些‘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取得了成功。”林凯文坦言,在不少行业细分领域,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走出去”,依然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寻找不到海外重大项目合作平台,发挥不出海外大项目的整体优势和产品高性价比。


如何进一步助推中小民营制造企业“走出去”?林凯文建议,加大“走出去”扶持力度,组织有针对性的项目对接和市场考察,举办产品或产业推介会,通过支持申报相关境外参展项目、开办费支持、样机展品协助等,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参加国际化大型交易活动。为细分领域中小企业提供分区域、分国别、分行业的“走出去”专题培训,完善民企在开展国际化合作中所需的人才、信息、市场等要素支持。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国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工业园,建设更多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制造业专业园区。”林凯文认为,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区位选址、厂房的规划建设、仓储等方面更多考虑制造业企业的需求特点。境外产业园区应尽量降低门槛,让大量的中小企业能够有机会通过园区进入海外市场。


针对如何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则建议,对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一对一”“点对点”的绿色沟通机制,“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也表示,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公布《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深化完善“免申即享”“一业一证”,迭代升级“随申办”企业端服务等,这让企业感受到最大限度便利。希望能研究、实施更多“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政务服务改革,有效提升企业家的获得感、激发了加快发展数智化的新质生产力。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委员朱松纯:通...

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委员林孝发:民...

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