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心肺复苏!”“快!准备气管插管!”……ICU中,这些急救措施坚守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渴吗,要不要喝点水?”“空调开高点吧,感觉你的手有点凉?”……普通病房中,几句稀疏平常的话语又让病人的心底感到暖意。
这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护士们日常最真实的工作写照,也是上海市同仁医院护理部主任李蕊坚守20年的岗位。从一名年轻护士成长为护理工作的管理者和护理教育的传承者,她始终“站”在临床一线,把“一切为了患者”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男护士组成“男丁格尔”志愿团普及急救知识
急诊专业出身的李蕊,深刻了解急救对于生命的意义。作为上海市护理学会科普基地负责人,为普及急救知识,更好地稳定护理队伍,发挥男护士的护理优势,她成立了一支由43名男护士组成的“男丁格尔”志愿者团队。
一天上午,一名男子突然倒在了门诊大厅中央不省人事,身旁的儿子不知所措,急呼“救命”!一旁的护士第一时间冲了上来,熟练地探查患者大动脉搏动情况,并快速拨打了应急电话,通知医生和其他护士前来急救。
经过现场评估后,护士宣布:患者心跳呼吸骤停,需要马上做心肺复苏!此时,现场围观的患者及家属的心都被吊到了嗓子眼。
千钧一发的时候,李蕊带领男护士团队来到了抢救现场。原来,这是一场“无预告”的实战演练,旨在以此进行急救知识科普。可以说,一次次引人入胜的科普活动,使观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
据悉,“男丁格尔”科普团队自成立以来,急救科普近50次,直接受众人数达6000余人。2022年还荣获了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五四奖章。
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带队伍搞研究
除了面对繁重的临床护理任务,李蕊还投身于研究生的带教工作。如何平衡工作和科研带教?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成为了关键所在。
李蕊坦言,自己利用下班时间和周末假期的每一个空闲时间,开展线上线下研究生会议,形成任务清单,并将它融入到每天的工作中,一步步推进。她组建了由研究生组成的同仁护理科研小组,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创新护理服务模式。
通过展开系列培训后,护理科研小组围绕着医院收治不同病症患者的特点,开展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救治系列研究;依托长宁区域性“护联体”构架,建设长宁区四大专科护理基地,将各类服务辐射至院内,再辐射至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享护理资源,提升护理操作技能,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探索医联体、护联体合作模式。
不仅如此,由李蕊带领的研究生队伍,立足临床,发明创造,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例如,一种手环式留置针固定器、一种可调节的耳挂式固定器、一种转运车旁氧气袋自动加压收纳装置专利被应用到临床。
创新服务推动重症护理进社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社区护理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作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李蕊以长宁区创新劳模工作室和四大专科护理基地为保障,在院内专科门诊实施个案管理制,延续护理服务到家,共计辐射居民200余人。
同时,还“牵手”长宁区内全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6家社区成立静疗及伤口专科护理门诊,受益居民1000余人。值得一提的时,通过建设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共计培训护士251人次,成立重症护理学组下社区进行技术指导。
在护理的专业领域,李蕊称得上是一位充满责任与担当的带头人,不断致力于为护理事业注入新活力。她以创新精神推动护理服务模式的发展,也为护理领域持续培养优秀研究生,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不懈努力。(通讯员 张旦欢 娄斯敏)
头图为李蕊(左一)正在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学习护理操作。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