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什么馅?”“粽叶就是这样对折吗?”6月9日,几位国际友人在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学习包粽子,沉浸式体验中国端午习俗。
当天,2024四季上海文化旅游消费信息系列(春夏季)活动举行。在古风游园市集,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毛里求斯、哥斯达黎加、希腊等十余个国家近三十个国际家庭体验了穿汉服、包粽子、捶丸、投壶、做面塑、拍古风照等端午传统活动,品尝了一道“海派文旅大餐”。
咸蛋黄肉粽受欢迎
“我吃过粽子,它非常美味,和我们国家的食物口味完全不同。这一次,我很高兴自己能动手试一试。”在集市的“包粽子体验区”,德国姑娘Saskia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将粽叶挽成漏斗状。在放馅料的环节,她先是铺了一点糯米,然后在红枣和咸蛋黄中犹豫了片刻。“我尝试过咸蛋黄月饼,它挺好吃的,这次也放点咸蛋黄吧!”说着,她放上了一些咸蛋黄、猪肉,又铺了一些糯米,随后将粽叶一合,用绳子紧紧捆扎,包出的粽子有模有样。
德国姑娘尝试包粽子。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Saskia是一名来自上海大学的学生,她说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神向往。“我有个好朋友还加入了学校的龙舟队,无论是香囊、粽子还是龙舟,都让我们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端午的历史,感受民俗魅力。”她表示。
记者注意到,粽子摊位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国际友人驻足体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欢聚一堂,一边包粽子,一边探讨粽子的口味、烹饪方式,展现出对端午文化的极大兴趣。
挪威小伙首次换上汉服
当端午遇见非遗,传统文化的时尚演绎让人心动。集市另一边,数十位身穿汉服的外国友人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太酷了!在上海呆了四年,这是我第一个端午节,也是我第一次体验汉服。”来自挪威的Vetle Kosmo Movold对自己今天的装扮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汉服不仅是穿在身上好看,更是中国人的独特制衣智慧与美学特色的体现。脱下汉服以后,他也将去了解汉服背后的文化理念,读懂古老的文明。
外国友人穿上汉服。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此次活动恰逢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现场处处彰显着传统文化。比如,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四代,其梨膏糖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此次也带来特色产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荣庆堂带来各式礼盒、香囊等展品,端午期间格外受欢迎。
“先穿汉服、再学几招‘功夫’,最后再包个粽子带回去品尝,这个端午活动超丰富。”一位加拿大的学生感慨道。
惠民攻略受欢迎,“宜游”变“易游”
活动现场,近二十家上海优质文旅企事业单位参加文旅市集,向国际友人推介文博演出、文旅品牌、旅游景区目的地和便捷出游攻略,并提供许多优惠产品和免费福利。
上海是中国入境旅游的首选口岸。本次活动还邀请了中国建设银行为外国友人普及上海游支付情况,介绍境外来华人士关于外卡刷卡、外卡取现、零钱兑换、数字人民币等服务;同时,都市旅游卡亮相市集,进一步优化入境支付服务并提升支付便利性。
头图为不少外国友人体验包粽子。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