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福阿特第二次来到这座被他称为“美丽而巨大”的城市。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是作为真正的“上海居民”,在这里整整生活了两个月时间。
作为一名来自土耳其的作家和翻译家,福阿特说,创作小说就像在荒芜的田野里种植玉米,如今,随着对这座城市探索的脚步迈得更远更广,他从远方带来的种子,也正在上海生根发芽。
当“七粒玉米种子”在上海生根
福阿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上海是在2002年,当时他对城市的快速发展感到震惊:新建筑、地铁、贸易中心……一切都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而22年后再次来到这里,他几乎更加肯定地认为,上海是观察技术、贸易、城市规划等趋势的最佳范本。
“就像20世纪初,纽约接替巴黎成为‘世界吸引力中心’一样,上海也有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接过这面旗帜。我会建议任何国家的市长都来上海看看,学习一些关于城市规划的经验。”福阿特说。
不过与此前的短暂访问不一样,这一次,这位从土耳其远道而来的作家、翻译家福阿特·塞维马伊,作为真正的“上海居民”,在这里扎扎实实地生活了两个月时间。
自2008年起,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发起“上海写作计划”,十几年间,已邀请了来自39个国家的107位作家来到上海生活、写作。
今年,受邀而来的福阿特和来自巴西、芬兰、土耳其、越南、奥地利、日本、保加利亚等国的作家同行们一起,走街串巷、漫步城市,与市民、学生对话,在烟火气息中了解城市的发展脉搏,汲取创作的养分。
在9月初举办的驻沪作家见面会上,福阿特·塞维马伊曾动情地说,写作是回忆自己、了解自己的方式。在他看来,创作小说就像是在荒芜的田野里种植玉米。参加“上海写作计划”的作家们就是带着玉米种子来到上海,让种子在上海生根发芽。
至于为什么是玉米?这大概和福阿特喜欢的一位中国作家阎连科有关,在他的知名小说《年、月、日》中,就有七颗饱满的玉米种子,象征着人类生命力的勃发和顽强,福阿特也将由此为引子,以七位作家在上海为故事原型创作一部新的小说。
福阿特在上海外滩。受访者供图
“土耳其卢姆”走进“上海大巴扎”
作为一位翻译家,福阿特因翻译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而为人熟知。在《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布卢姆在都柏林四处漫游,留心观察城市生活,以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巧合的是,他自己曾创作的一部小说《伊斯坦布尔大巴扎》,讲述了12位来自地中海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种族、宗教、生活方式的人,在15世纪共同建造这座伟大建筑的故事。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他这个“土耳其卢姆”走进了“上海大巴扎”。福阿特说,自己就像卢姆那样,努力观察着这座城市,感受并享受它。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和其他作家一起,彼此间碰撞思想和观点,简直乐趣无穷。
采访中,福阿特幽默地向记者介绍了他的伙伴们:其中一位对植物和植物学上瘾,她在上海收集了许多叶子和种子;还有一位热爱啤酒的奥地利作家,于是带着大家尝试了不同的酒吧;来自巴西的作家则是一位“社交蝴蝶”,他会忽然在街上用半吊子英语、一点中文、有时还夹杂着一点意大利语与路人攀谈,这使得大家又结交了不少新朋友。
福阿特在浙江丽水松阳古村。受访者供图
最好的交流方式,还得是比手画脚
在上海生活的日子里,福阿特的写作和翻译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他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已经完成了一个短篇故事并将其翻译成了英语,一部在土耳其开始的小说也将收尾。此外,他还计划将这次驻沪作家的一些短篇故事翻译成土耳其文。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福阿特几乎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在他看来,即使不懂中文、没有付款软件,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和人民的友好程度,仍然让他的探索显得十分容易。
福阿特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这座城市中,无论是苏州河的步道、雕塑公园、天安千树的建筑,还是外滩、复兴公园、淮海路,从公园、商店到博物馆,甚至是城市的角落和隐藏处,都给他提供了极佳的观察机会。
福阿特还尝试了学习中文,但到目前为止只学了几个词:我是土耳其人,你呢?你好,米饭,水,晚上好。说得标准不标准不重要,反正出门在外看似还挺管用的。“重要的是,通过手势、表情和肢体语言与人交流,才是最好的。”这位翻译家说。
在鲁迅公园,福阿特偶遇了一位女士,对方看到他手上的鲁迅土耳其文翻译版,并用中文说了些什么。起初福阿特尝试用英语回答,不过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对话,开始在他的小笔记本上轮流画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交流非常美好,我永远不会忘记她。”
福阿特近照。受访者供图
一个作家眼中的“两个上海”
福阿特在自己最近一篇关于上海的文章中,写下了他眼中的“两个上海”——一个是为市民提供服务、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城市,另一个则是与国际资本市场紧密接轨的城市。
“我们需要更多的艺术,更多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更多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尊敬,而不是更多的消费、品牌或摩天大楼。”他说,“上海自古以来一直是贸易中心和港口,我们应该更多地走进街道,与小商店的老板交谈,观察并感受人们的态度和问题,才能理解这个城市的真实面貌。”
于是,在这座城市里,福阿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浦西的“偏爱”,相比于有着“巴别塔般”摩天大楼的浦东,他更喜欢待在“巨富长”或田子坊,在植物园里呼吸新鲜空气,在上海大剧院看一场精彩的演出。
不过,在被记者“安利”去参观了位于浦东的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博物馆东馆后,他又给记者发来邮件:“现在我对浦东的喜爱又多了一点点。”
“能参观我很欣赏的鲁迅故居、来到阎连科的国家,一切真是太棒了。”采访最后,福阿特特意引用了土耳其诗人纳兹姆·希克梅特的一句诗:“像树一样自由地生活,像森林一样友好。”
头图为福阿特在上海的驻沪作家见面上发言。上海市作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