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付、线上购、网约车……平台经济无处不在,背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硬科技的连接,正为这一新经济业态提档加速。当新业态带来新挑战,法院如何以司法之力护航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发布了2021年-2023年平台经济服务合同纠纷审判工作白皮书及典型案例。
白皮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浦东法院共受理平台经济服务合同纠纷案件648件,案件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行业布局看,涉产品服务、线上公共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服务的案件分别占比47.1%、19.0%、17.1%和16.8%。从案件标的额看,3年间平台经济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标的额大幅提高,从2021年标的总额2.7亿元升至2023年的逾6亿元。
据介绍,这些案件呈现出瑕疵多样违约频发、请求合同解除较多、交易模式易引发争议等特点,部分案件还涉及国际国内规则冲突,对审理提出了不小挑战。
究其原因,白皮书分析,平台作为汇集多主体、多资源的虚拟交易场所,运营模式不够规范,如部分平台自认只是“中介”,拒绝承担主动监管责任。同时,还存在一些小微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行业指引标准存在欠缺、协同监管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为更好护航平台经济行稳致远,白皮书建议:强化合同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立足行业自治、建立标准体系;落实平台责任、消解内生纠纷;推进线上监管、构建协同机制;完善多元解纷、提升跨境效能。
会上,浦东法院发布了10起典型案例,涵盖平台经济的多种模式,如广告服务、直播带货、人力供给等,将广告投放成本费用的计算标准、直播销售数据举证责任的分配、电子商务平台店铺数据信息的交付规则等问题一一厘清,对平台经济的规范运营具有示范价值。
头图为白皮书。浦东法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