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博物馆“办”到校园中去!“一平米博物馆”藏品进校园科普活动掀开馆校合作新篇章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4-11-12 17:50

摘要: 本次特别活动的举办开启了上海科技馆与地方合作共谋发展的新篇章。

11月12日,上海科技馆自然藏品进校园暨科创校长空间站“一平米博物馆”特别活动在松江四中初级中学举办。“一平米博物馆”是上海科技馆重点打造的教育品牌,其目的是让藏品“活”起来。项目发挥博物馆作为社会化大课堂的功能定位,利用校园现有空间,以“场景式、主题化”方式打造小、微、精的特色主题式展览。


本次特别活动的举办开启了上海科技馆与地方合作共谋发展的新篇章,提升了场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未来,上海科技馆将在科普平台搭建、人才培养、资源共建、活动联办、课题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合作,实现博物馆优质科学研究成果、科普课程、实验表演、科学桌游等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让市民感受家门口的科学教育盛宴。


同学们在制作苔藓微景观。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缪文靖在致辞中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龙头示范效应的综合性科普场馆,上海科技馆不仅要吸引学生们到博物馆来,也要主动作为将博物馆“办”到校园中去。要充分总结“一平米博物馆”系列活动的经验方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让上海科技馆“三馆合一”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平台得到充分彰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为大家带来《一平米·无界限》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从科学进化的历程,阐述了自然哲学、博物学和现代科学几个发展阶段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他说,博物馆是信息时代教育最好的回归,实物教育和博物学教育是培养孩子发现能力、形成科学兴趣最好的载体。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逾30万件藏品,其中常设展览仅约1万件,希望能够打开博物馆的库房,让珍贵的藏品和标本从博物馆走到青少年身边,通过“一平米”的概念,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动手尝试,在打造“一平米博物馆”中实现自身与知识的联结,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此次“一平米博物馆”展示的自博馆标本。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上海科技馆将进一步整合三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充分依托“科创校长空间站”已有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力,更好发挥“馆-校-研-企-社”的社会化联动与协同,让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青少年群体,将博物馆的馆藏“藏”到中小学校园、将博物馆的展示“展”到中小学校园、将博物馆的研究“研”到中小学校园,为他们打开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神奇窗口。


头图为松江七中同学制作的罗氏虾“标本”。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将博物馆“办”到校园中去!“一平...

打造科幻教育阵地,上海科技馆“科...

上海科技馆与盐城、嘉兴、六安科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