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是网络招揽“买分卖分”者,而后还派出驾驶员“专车”接送卖分人员,并持伪造行驶证跨省异地“代记分”,甚至诱骗其先行垫付罚款后“一甩了之”,让卖分人员“分财两空”。1月2日,记者从上海警方了解到,近期,其从数据分析发现线索入手,全链条摧毁了一个在长三角地区流窜作案的“买分卖分”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名。目前,已有140余名“买分”车主被依法行政处罚。
交通违法处理窗口突然来了很多“奇怪的人”
此前,上海交警总队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有少数在本市无任何生活经历的外省市驾驶员来沪持他人车辆行驶证处理电子警察违法记录。进一步核查发现,这些异常的违法处理主要集中在闵行、松江、嘉定等区街镇社区服务中心交通违法处理窗口,当事人使用的车辆行驶证均系伪造,存在“买分卖分”嫌疑。
很快,交警总队联合相关属地交警支队组成专案组开展案件侦查,发现这些卖分人员并非个人行为,而是被有组织地从外省市多地运送至本市交通违法处理窗口,且使用的假证样式也高度相似。
据悉,为逃避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嫌疑人不仅频繁更换运送车辆,而且在驾车运送卖分人员至窗口处理交通违法时,均在较远路口即让人员下车步行,车辆则始终保持驾驶状态,以便随时逃离。
网上联络外地“黄牛”招揽买分卖分者
随着调查深入,专案组逐渐梳理出一条在长三角区域流窜作案,使用伪造的机动车行驶证实施“买分卖分”活动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产业链。此后,警方先后赴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5省15市,对从事“买分卖分”活动上下游全链条人员开展收网打击,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7名,查获伪造证件400余套,收缴电脑、打印机等大批作案工具。
经审讯查明,该团伙以犯罪嫌疑人杨某为首,内部分工明确,杨某负责在网络上与外省市“黄牛”联络,招揽买分人员并制作假行驶证,另有多名成员负责“以每分可卖300元至500元”为诱饵招募卖分人员,并驾车运送卖分人员持伪造的机动车行驶证至长三角各地处理交通违法。
据警方介绍,在“买分卖分”的过程中,卖分人无法通过网上渠道去处理买分人的交通违法,只能去窗口处理,那么买分人的车辆行驶证是必要证件。
而使用假的行驶证对买分卖分组织者而言有多重有利之处:一是省去买分人员寄送行驶证的时间成本,更易招揽生意,也更容易跨省“接单”;二是让“买分卖分”的上下家彼此不对接,能够保持垄断的中介地位,更稳固地赚取中间差价;三是买卖分离,跨省作案,无形中提高了公安机关的侦办难度。
记者了解到,在这起案件中,该团伙伪造了与原件高度相似的机动车行驶证,并有意专门在街镇社区服务中心的交通违法处理窗口处理。
诱骗卖分者先行垫付罚款后“一甩了之”
期间,该犯罪团伙还对部分卖分人员实施诈骗,先是在招募时许以丰厚报酬、车接车送,而到了交通违法处理窗口时则要求卖分人员先行垫付罚款,随后以需要提供银行缴款凭证为借口,将卖分人员送至银行门口后寻机离开,让卖分人员“偷鸡不成蚀把米”,被骗扣分缴款后还得自掏腰包离沪。
目前,犯罪嫌疑人杨某因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已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另有5名犯罪嫌疑人因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其余犯罪嫌疑人因伪造行驶证、诈骗等行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警方表示,“由他人替代记分”“替代他人记分”都是违法行为。除根据《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予以罚款或暂扣机动车驾驶证外,当事人的行为还可能会触犯其他法律规定,例如“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等,也要面临相应的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据警方介绍,机动车驾驶人还可以通过“12123”APP报名参加“学法减分”,在通过相应的学习和考试后可以扣减记分,每个记分周期内最高可扣减6个记分。
头图为犯罪嫌疑人伪造了与原件高度相似的机动车行驶证。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