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到长虹小区的生境花园看看,因地制宜,还挺不错”“下午去了绿八生境花园,顺便溜娃……”打开陈豪杰的朋友圈,最新的两条动态都与“生境花园”有关。为应对城市高密度建设进程中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问题,生境花园的概念应运而生。今年,这位来自环卫一线的市人大代表将目光投向了“生境花园”的运维情况,打算把相关建议带到两会现场。
“我作为基层代表,我的建议都源于身边、源于百姓。”陈豪杰对记者说,上海第一个生境花园建于长宁区,离他的工作地点很近。在日常走访中,他经常听到居民对生境花园赞不绝口,大家觉得它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区环境,是家门口的好去处。
然而,随着这种模式在多个小区、商圈推广,越来越多街头巷尾的小角落被改造成充满自然趣味的生境花园后,陈豪杰察觉到,上海的生境花园现状参差不齐,部分花园成了“三不管”地带。
“我陆续考察了十几个生境花园,还与居民、居民区书记交流过。大家普遍反映,生境花园目前主要依靠居民自治,缺乏专门的负责人,也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例如:部分树木长得过于茂盛却无人修剪,在台风天会带来隐患。”陈豪杰发现,由于后续运营维护方面存在问题,甚至有小区关闭了生境花园,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惋惜。所以,今年他打算向大会提交相关建议,期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统筹管理,构建生境花园运维机制;发挥专业力量的支持,推进生境花园团队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有效评估生境花园的生态价值。
身为基层的人大代表,陈豪杰表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百姓代言,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身边的人和事是他了解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同事工作中的难题、居民生活中的困扰,反映出了他们的需求与期望,也为他的履职提供了着力点。
例如,去年人代会之后,他提交的关于《上海市绿化条例》修改的建议就源于“百姓的烦心事”。“大树修剪特别是那些距离居民楼较近的大树修剪,应当遵循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居民小区内明显紧挨居民楼且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大树,可以以大树树冠所涉及的楼栋为单位,进行业主修剪事项的表决……”他将居民的诉求反馈上去,最终这些建议被市绿化市容局采纳。
“人大代表”这几个字,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今年,陈豪杰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担当起这份责任。
头图为陈豪杰参加小组会议。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