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上海位列第二!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正加速涌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5-04-29 16:41

摘要: 2024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158篇。

2024年新修订的《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将“基础研究”增设专章,2025年市人大常委会重大报告事项又将基础研究工作列入其中。那么,上海基础研究工作进展如何?近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经过长期努力,上海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正加速涌现。


据悉,上海从系统布局、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构建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协同配合的基础研究格局。


2023年,上海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16.4亿元(2021年、2022年分别为177.73亿元、180.59亿元),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从2021年的9.77%上升至2023年10.6%,2024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预计11%左右。其中,财政投入不断加大,2024年市级财政科技支出基础研究投入77.7亿元(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为47.2亿元、48.3亿元、62.6亿元)。


与此同时,上海科研力量积极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达到5037项,共获资助金额34.26亿元(较上年增长2.7%),其中,承担了3项2024年度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占全国三分之一;截至目前上海共承担该重要项目19项,占全国总数的20%。


此外,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在沪两院院士181人,占全国10.1%,位居全国第二。科睿唯安《2024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上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42人次。上海获得“科学探索奖”的科学家共35人,全国占比11.8%;获得“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科学家共21人,全国占比20.2%。


支撑平台也在不断强化。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实现14个领域全覆盖,总数达到86家,占全国16.1%,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二,新增布局领域更契合我市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企业参建数量也明显增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上海“双一流”建设高校15所,居全国第二;2024年11月ESI中国内地高校排名显示,上海高校18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3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0.1‰。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158篇,同比增长32.8%,创历史新高,近5年共发表论文628篇,占全国29.2%。同时,近5年上海共有97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占比18.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6项,其中1项是上海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了一等奖。


近年来,涌现出功能介孔材料的创制、超导体“分段费米面”的人工调控、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2025年1月22日,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5项上海成果入选,其中4项为牵头完成;2025年3月2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遴选的“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有3项上海成果入选,其中1项为牵头完成;此外,在《自然》增刊发布的《2024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上海排名第2位。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全国首部专门规范自由贸易账户业务...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

​促进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业务...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