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养老服务人才“荒”咋办?委员呼吁加大行业从业人员就业补助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5-01-15 15:48

摘要: 要让“朝阳”照顾“夕阳”,就不能总用情怀来留住年轻人。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68.05万人,占总人口的37.4%。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行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


然而,当前养老机构面临着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晋升空间有限以及职业风险高等问题,导致该行业对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市政协委员、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理事长周保云调研发现,目前上海养老护理员队伍中,超过55岁的护理员占比接近40%,而45岁至65岁的从业人员是养老服务队伍的主体。


而记者查询发现,在上海市老年学会的2023年年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周海旺曾发布了一组数据,本市养老护理人员不仅数量严重匮乏而且整体素质偏低。截至当时,上海市养老护理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共60385人,占86.94%;持养老护理员初级证书的人员占比69.23%。


照顾老年人的人,自己也快要迈入老年,再加上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足,如何才能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高质量?


为此,周保云认为,从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仅依靠退休人员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积极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具备专业技能的大专高职毕业生加入养老行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还能有效缓解专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但是,养老行业本身属于微利型行业,盈利能力有限,难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导致年轻人和专业人才对该行业的兴趣不高。尽管政府对护理人员有一定的补助,但这些补助不足以应对社保基数的增长,导致从业人员的实际收入仍然偏低,难以留住人才。


要让“朝阳”照顾“夕阳”,就不能总用情怀来留住年轻人。今年两会,周保云建议相关部门,针对养老行业的特殊性,制定长期、专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就业补助,吸引和引导更多年轻人和专业人士进入该行业。具体补助标准可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因素进行分级设置,确保补助金额能够有效弥补收入差距。


待遇要上去,“天花板”还得打得开。针对年轻的专业人才,还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支持,包括职业培训、职称评定、晋升机会等。通过建立健全的职业发展通道,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对养老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除此之外,还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养老行业的宣传和引导,提升公众对养老行业的认知和认可,展示养老行业的价值和意义,吸引更多年轻人和专业人士关注和加入该行业。同时,也为专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头图为周保云委员。 劳动报记者 展翔摄影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APP“未卜先知”委员为何焦虑,...

运动场所更“适”意,生活才能更惬...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