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岗位200人报名,社区工作已成“香饽饽”!代表建议为社工搭建进修平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5-01-16 18:27

摘要: 建立社区工作后备人才的储备以及阶梯式培养机制,修正居民区社工队伍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三化”水平。

“一直说‘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希望能通过相关建议,让我们这根绣花针变成定海神针,为城市治理出一份力。”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6日举行的“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审议会上,多位基层代表就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


今年是市人大代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永定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龚顺美服务社区的第十个年头。她发现这些年社区居民对社工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年纪轻轻的,能够干得好社区工作吗”,转变为“现在的年轻干部就是好,思路不一样”。现在上海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龄是40周岁,因而要给想干事、有抱负的年轻社工更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培养更多“心中有数、肩上有责、眼里有光、手上有活、脚下有土”的社区工作者。


“大家可能好奇,有多少人愿意到居民区工作?”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凌云街道阳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卫华给出了一个数字:“一个居委会岗位招录有200个人来报名,甚至还有海归,我们已经是一个‘香饽饽’了。”她建议要为社区建立后备人才的储备以及阶梯式培养机制,修正居民区社工队伍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希望能联合专业院校以及城市治理学院,为我们搭建进修的平台,让我们在专业上继续提升。”


虽然目前上海已有6.2万名社区工作者,还有新鲜血液不断加入队伍中,但龚顺美指出当前部分小区仍然存在人才缺口。她在调研中发现,各个小区对社工的需求度不同,往往老小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依赖度比较高,而商品房小区更依赖物业,所以不能简单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标准配置社区工作人员,而要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配置人才,真正实现为基层减负增能。


头图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审议会。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同心共治·匠心为民”首届上海市...

全国人大代表陈达:建议用区块链技...

参政议政丨地铁站座位少、电梯远,...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