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徐汇滨江,有一支团队正在以“加速度”孵化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核爆点”。
在近期开幕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发布了“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的新定位。成立仅一年半,模速空间背后的团队将如何让“十万平方米孵化空间、百家创新企业、千款行业应用、万亿产业规模”的目标逐渐变为现实?
建设加速:38天让企业“拎包入住”
模速空间的“速”,是建设、发展的加速度。2023年9月模速空间正式揭牌,团队只用了38个昼夜就让模速空间一期近万方空间从毛坯状态到企业可以拎包入住,100天内招引大模型企业超过50家,交出了大模型领域的“上海速度”答卷。
“为了缩短工期,建设团队通宵达旦,工作至凌晨是常态,我们见过徐汇滨江最美的初阳,也感受过龙台路最有氛围感的雨夜。”回忆起模速空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韵感慨良多。“大模型公司”作为建设运营主体,全过程参与了模速空间的空间建设、产业招商、生态营造、企业孵化、运营服务,也因此获得了202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
一年多的时间里,模速空间已推出六万方载体,紧扣大模型行业痛点,打造了算力调度、开放数据、金融服务、合规指导五大功能平台,后续还计划深化评测服务、出海服务等平台建设。“2024年模速空间内纳统企业的营收总额已超过10亿元,企业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晶晶公布了一组含金量颇高的数字。
同时,以模速空间为核心,也撬动了西岸大模型科创街区160万方载体升级。截止至2024年年底,区域已有255家大模型企业、34个备案大模型、100余家投资机构成功落地,进一步推动建设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
发展加速:专班全程护航企业发展
模速空间的“速”,最初的寓意是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加速服务。团队成员把自己视作企业的“金牌店小二”。
2023年5月成立的无问芯穹是由清华大学汪玉教授领衔创立的算力加速企业,也是首批入驻模速空间的企业之一。前不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其列入除DeepSeek之外,值得关注的四家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这家“清华系”的科技公司,为何选择将总部落在上海徐汇?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陈颖坦言,除了希望借助上海重点产业发展的东风,也与模速空间团队提供的服务和支持离不开关系。
“当时我们是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小创业团队,模速空间手把手帮我们解决了到上海落地的问题,一两周之内就把公司注册的事情全部搞定了。”从帮助企业对接大模型合规备案、知识产权专利申请,为员工申请人才公寓,到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帮助对接产业生态,陈颖用“手把手、肩并肩、心连心”概括了模速空间团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算力决定了大模型的推理和训练速度,语料数据影响大模型的上限。对于入驻企业,模速空间团队不仅提供全程护航的专班服务、梯度减免的租金优惠,还依托相关政策,规划了30EFLOPS算力资源、2000TB高质量数据、超千亿规模基金等保障,让AI初创企业真正受惠于算力补贴、备案奖励、投融资对接和场景建设支持。一年来,团队辅导入驻企业申报市区产业政策近百家次、申报金额超亿元。
“在模速空间的指导下,我们成为了区域第一家建立完善的党工团组织的民营人工智能企业。”陈颖特别提到,通过党建带动工会和团组织的建设,也让团队能够更好地凝聚起来,“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让他们觉得来到徐汇和无问芯穹工作非常有意思,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也有一定的激励。”
加速打造“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
成立一年多来,模速空间已获上海市级高质量孵化器、人工智能领域首个“上海品牌”等荣誉。但想要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的模速空间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不仅要孵化企业,更要孵化时代。
模速空间今年将加快建成十万方的产业空间,但“大”并非仅仅指产业规模,杨晶晶介绍,“更多地是从内涵、整个大生态系统建设和生态活力方面,围绕新定位,实现打造全国人工智能高地的愿景。”
目前,模速空间已经建成“上下楼即上下游”飞轮式发展格局。围绕生态,今后模速空间团队将在空间保障、企业服务、技术社群、产业研究、企业招引和活动品宣等6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提升,创新孵化形式和公共服务平台。这也对这支只有26人的运营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晶晶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开发者、工程师,甚至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的创业者加入到运营团队中,敏锐洞察行业趋势,及时反应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头图为模速空间团队成员。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