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4日,记者从上海铁路部门了解到,在历经47年、更迭四代机型后,“周恩来号”机车组安全走行了13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转”了325圈。当天,从最早一批参与机车命名的组织者,到如今的“周恩来号”机车组司机长,亲历者们讲述着自己与“火车头”结下的不解之缘。
47年,“周恩来号”绕着地球“转”了325圈
上午时分,在上铁集团上海机辆段“周恩来号”机车广场上,“周恩来号”机车组安全走行1300万公里再出征发车仪式拉开帷幕。
1300万公里的距离到底有多长?直观地来说,就相当于绕地球“转”了325圈。而且,趟趟安全、列列正点、站站平稳。
作为当年参与“周恩来号”机车命名及首发仪式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孙德华至今还保留着自己和当时首辆“周恩来号”机车的合照。尽管照片已经褪色,但照片上的“周恩来号”机车头依然神采奕奕。
“1978年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上海机务段东风3型0058号机车为‘周恩来号’机车。”回忆起当年“周恩来号”的命名场景,孙德华仍历历在目。
是当时唯一担当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的“伟人号”
孙德华告诉记者,当时,“周恩来号”也是唯一担当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的“伟人号”机车。
孙德华一直保留着和首辆“周恩来号”机车的合照。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
这份使命担当意义非凡。在此后的岁月中,人们总能在各种重要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看见“周恩来号”机车的身影。
例如,在2021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铁集团和嘉兴市联合开行“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周恩来号”机车就光荣接过使命,担当起红色旅游列车牵引任务,以其独特魅力吸引南来北往的旅客打卡留念。
2024年9月,机车组又迎来新的任务——参与沪苏湖高铁热滑试验。沪苏湖高铁作为上海、苏州、湖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周恩来号”更是当仁不让、冲锋在前。经过连续3天奋战,沪苏湖高铁全线164公里接触网热滑试验圆满完成。
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更迭四代机型
在历经的四十七载春华秋实中,“周恩来号”机车也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先后更迭了四代机型。
据悉,1978年命名时,使用的是东风3型0058号机车;1987年换型为东风4型2106号机车;1997年更换为东风11型机车,并以周总理诞生年份1898为机车编号。随着电力牵引的发展,2015年,第四代“周恩来号”机车“和谐型”HXD1D-1898号正式上线运行至今。
现任上海机辆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吕文华,曾在1981年至1988年间担任“周恩来号”机车司机。虽然离开驾驶室几十年,但每每说起“周恩来号”,他都感慨万千。
“在那个年代,‘伟人号’机车所代表的就是一种‘火车头精神’。”吕文华直言。可以说,从百年前“龙号”机车的英国零件到今年年初完全自主的CR450动车组,都是对“火车头”精神的诠释。
那什么是“火车头”精神呢?在他看来,就是“改革、奉献、拼搏、争先”这八个字,“火车头的作用就是顶破黑暗,蹚出一条生路。”
让吕文华印象深刻的是,在机车组的那段时间里,自己见证了“周恩来号”机车的第一次换型。1987年,在“周恩来号”机车命名十周年之际,“周恩来号”机车由单向操纵的DF3-0058换型为更大功率、双向操作的DF4-2106型机车。DF4型内燃机车是中国铁路第二代电传动内燃机车的首型机车,也是中国首次设计研制的交-直流电传动内燃机车。
据悉,那时候,“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的交路,线长、点紧、牵引吨位重、夜间行车多,安全行车挑战巨大。机车组成员秉承着“开车想着坐车人,安全正点为人民”的工作理念,严于要求、一丝不苟,防止了多起事故隐患。
手握闸把、心系旅客,不断传承“火车头”精神
时代变迁、光阴荏苒,一代代机车组成员秉承“忠诚热爱、奋斗担当,手握闸把、心系旅客”的机车组精神。
记者了解到,目前,“周恩来号”机车组现有成员18人,平均年龄29岁。其中,党员10人。在这里,一大批安全标兵、业务能手、管理精英脱颖而出。先后有12人担任过“周恩来号”机车司机长,机车组先后荣获全国、全路和上海市先进集体称号30余次,诞生1名“全国劳动模范”、30余名上海市先进个人、40余人次省部级技术能手。
作为“周恩来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兼党支部书记,冯剑坚用“特别的缘分”几个字总结了自己和“周恩来号”之间的不解之缘。原来,早在2007年7月的时候,还是实习司机的他就曾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前来“周恩来号”机车组临时替班跑车。
“当时,我跑的是上海到合肥段,只有短短2圈。”虽然时隔18年,但冯剑坚依然非常清楚地记得各种细节,在他心目中,那时的“周恩来号”使用的“东风”11型内燃机车就已经是当下非常先进的机车型号了。
如今,冯剑坚扛起了“周恩来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兼党支部书记的旗帜,又回到了最初梦想启航的地方,真正走进了“周恩来号”。他的目标就是:当好一名“火车头”精神的传承人。
无论是雨雪冰霜的恶劣天气,还是坡道起伏的复杂站场,“周恩来号”机车均能做到一站停妥、准确对标。这很不容易,但“周思来号”机车组的司机都能做到。同样的线路,同样的车型,机车组成员都能用最低的能耗达到最高的效率。
这些神奇“操作”的背后,是机车组成员反复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掌握了线路路况等各种参数,并精确计算出制动距离和加速距离,尽可能做到与监控曲线同步,最大限度地保证列车运行正点率和平稳性,然后在操作时重复摸索列车运行速度与牵引电流匹配的平衡值,保持全列车车钩始终在拉伸状态,确保无任何冲动现象发生。
头图为“周恩来号”机车组正在做发车准备。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