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人“登九天兮托彗星”的畅想,到“神舟”飞天、“嫦娥”揽月、“羲和”探日,中国航天在浩瀚宇宙中的探索稳步前进。
飞天从梦想变为现实,航天工程从设计图转变为实物,离不开科研人员和技能术工人的共同努力。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特级技师王志江工作28年来,坚守机械加工岗位,精通各类航天难加工材料的精密加工、车削中心加工、车铣复合加工等操作方法,还练就了多套“独门绝技”。
接棒参与金牌产品研制研发
“我们王志江大师技艺十分精湛,但为人却非常低调。”提起王志江,同事们都喜欢叫他“王大师”。
作为空间推进系统火箭发动机头部及推力室组合加工等关键零部件加工的技能专家,王志江在车间和零部件打交道的近万个日夜里,陆续攻克了航天发动机控制阀门壳体精密加工、发动机微小孔超长径比加工等多项技术难题,设计制造的创新装置改变了航天发动机沿用多年的传统加工方式,提升效率近4倍……
28年来,他带领团队高质量、高效率交付了数十万件产品。最让他自豪的,还是参与了490牛发动机的发展迭代。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研发的490牛发动机是我国高轨卫星通用的唯一的液体远地点轨控发动机,已经参与了超百颗航天器的飞行任务,被誉为“金牌发动机”。
“我的师傅参与了490牛一代的研制生产过程,然后把手中的车刀交给了我。”1997年入所工作不久,王志江就参与到了490牛N发动机二代产品的研发。为了解决喷管烧蚀问题,当时的主任设计师们尝试了很多新材料,老式的普通车床已经满足不了生产加工需要。融合师傅加工合金的经验,王志江通过不断摸索,才终于掌握了加工稀有金属的技术。
到研发第三代490牛发动机时,王志江又攻克了加工铼/铱合金的难关,填补了国内金属铼车削技术的空白。目前,该技术已推广应用于超高硬度不规则型面加工。
“其实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技能工人,每天都想着怎么把自己负责的产品完成,把质量做到最好。”在王志江看来,成为“大师”的秘诀就是在工作中做到了用心、专心、有责任心。
没有他完不成的紧急任务
提起让国人引以为豪的航天事业,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神舟、嫦娥、北斗,也会想起一位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员,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些大国重器背后的研发生产者的名字。
“航天技能人才是航天工程从设计蓝图到进入太空的‘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副所长王小波介绍,所内技能工人占比仅27.8%,却是航天事业不可或缺的基石力量,“技能工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执行,更在于将工程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可靠性。”
近年来,我国探索太空的步伐不断加快,去年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历史新高,载人航天任务也刷新了纪录。航天工程密集,对一线技能术人员而言,意味着更多紧急任务。
“每一次急件任务过来,到他手上就没有完不成的。”同事张亭记得,有一次为按时完成某发动机型号全新方案头部产品的生产任务,王志江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了38小时,及时交付了合格的产品。“王大师作为技术负责人,其实不用跟着团队一直连轴转的。”张亭说,但王志江那38小时一直在车间里奔波,平时常在岗位操作设备,每天步数一般仅在五六千的他,工作结束时却已是罕见走了2万多步。
王志江在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任务后与返回舱合影。受访对象供图
引导年轻人走稳技能发展道路
“王大师的工作室除了带动团队攻坚克难,还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传承给年轻同志,帮助团队的成长。”同事张亭眼中的王志江不仅技艺精湛、专注执着、创新进取,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比起“手把手教”的传统方式,王志江更喜欢“散养带徒、远望护航”的模式,鼓励徒弟主动学习、大胆摸索,自己则在背后默默保驾护航。“每次抢急件的时候,他总会在旁边指导,或者是细心地观察。”王志江的徒弟沈辉说。一旦遇到徒弟攻克不了的技术难点,他就会挺身而出,通过实操教学、现场复现等方法耐心引导徒弟总结经验教训,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技能职业发展道路。
王志江带领团队创立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去年入选了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研究所的支持下,工作室一直积极探索“一人一策”先导培优方式,为技能后备人才制定培养计划,组织参与技术交流、技能研修、技能竞赛等活动,致力于培养“跨专业、跨领域、跨工种”的复合型人才。
近五年,王志江带领团队成员先后4次荣获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奖,4次上海市优秀发明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集团公司航天贡献头图为
头图为王志江为青年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受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