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笔者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处获知,上海计划首批推进约20个湿地空间营造试点,《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将于6月底前发布。
据统计,上海湿地空间面积约6335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湿地占比约65%,郊野湿地占比约32%,城镇湿地占比约3%。从空间形态特征看,六成以上为河口近海湿地(南汇东滩、崇明东滩、九段沙等),其余主要为湖泊湿地(淀山湖等)、田野湿地、河流湿地、小微湿地等。
目前,上海规划形成“一域、五区、多脉、多环、多类型”的湿地空间结构——“一域”指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四水交汇、以水兴城、水城共融的独特地理区域;“五区”指受长江、太湖、东海、杭州湾和中心城区不同水动力作用,呈现“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五种特色鲜明的湿地空间肌理和格局;“多脉多环”编织蓝绿生态网络,其中“多脉”指串联各大湿地水乡片区的骨干河脉,“多环”指外环绿带和新城绿环等蓝绿一体的湿地环带;“多类型”指江、湖、海、湾、城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形成多尺度、多样化的十五型湿地空间簇群。
上海将因地制宜,按生态保护等级确定人类活动强度,明确保护利用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具体来说,一级、二级湿地空间主要对应一类、二类生态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湿地,包括国家级、市级重要湿地,上海将对其实施最严格保护,原则上禁止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三级湿地空间主要包括骨干河道、水田、涵养林等生态区域内的湿地空间,四级湿地空间主要包括中小河道、附属湿地、小微湿地等,上海将注重科学规划利用,让其承载多元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面向未来,上海一方面将推进城镇湿地再野化和生境营造,聚焦城镇地区湿地营造重点空间,鼓励种植适宜生长的本土植物,营造具有生物多样性、雨洪调蓄等功能的小微湿地生境。另一方面将推进郊野湿地营造,对湖荡湿地,推进河湖上游水环境治理,发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能力,在上游来水区域选择成片大型净水湿地,用基于自然的生态方法推动可持续、低成本、高效益的水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对河流湿地,在非通航河道保留河道自然曲率,依托河湾、河漫滩等空间开展湿地化改造;对田头湿地,合理调配水、渠、田比例,因地制宜利用零星用地,营造生态沟渠、缓冲塘等湿地系统,发挥农业面源污染滞留与净化功能;对林涧湿地,结合新建林、低效林改造,强化林水复合空间竖向设计,实现土方综合利用、湿地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护、林下空间综合利用等多重目标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还将推进滨海湿地“生态堤”岸带建设,提升自然防护能力、加强生态屏障功能,强化近海水域污染防治,开展岸滩环境综合治理。
根据规划,至2027年,上海将推动各类型湿地空间示范试点;至2030年,上海将按照一张蓝图全面基本形成湿地空间格局,推出一批蓝绿交织、水体清澈、生物多样的示范项目;至2035年,上海将全面建成安全韧性、健康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态之城。
头图为金泽西岑山深村湿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