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罗店龙船竟有郑和船队遗风,听“龙的船人”张国忠解码水上史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5-05-27 09:00

摘要: 罗店端午划龙船习俗,明清以来盛行于罗店镇,迄今已历400多个春秋

每年端午节时,罗店龙船都会在美兰湖粼粼波光中重现“水上行街”的奇观。而罗店划龙船习俗,自明清盛行以来,已历经400多个春秋,成为了江浙沪龙船活动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流派,其规模和影响在毗邻地区久负盛名。


如今,罗店龙船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走近传承人张国忠,看他如何以守正创新的姿态续写江南水乡的文化记忆。


出身于造船世家,他与龙船结缘逾30年


走进位于市一路199号3楼的非遗工作室,樟木的清香与桐油气息交织,扑面而来。张国忠伏案弓背,手握刻刀,正在雕琢龙头的麒麟角纹路,木屑如细雪簌簌落下。在他的手边,凿子、刨刀、漆刷错落堆叠。


“这艘龙船的艄亭、牌楼都已经做好了,别看东西小小的,很吃功夫。”他举起一个明代真武阁式样的艄亭,飞檐格外逼真。数个小时里,张国忠时而用放大镜端详龙目镶嵌的琉璃珠,时而为鳞片勾边,相当专注。


张国忠在制作龙船。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罗店龙船,闻名沪郊。过去每年端午时,罗店镇上绅商就会发起“划龙船”盛会,先由各街绅商集资建造龙船,再分别议定龙色,添制旗帐,预备划手、艄公与乐队。清末,罗店镇有龙船5艘,至民国初年曾增至7艘。再后来,龙船销声匿迹,成为了一代人的乡愁。


张国忠回忆道,自己与罗店龙船的缘分,始于1993年。


“我父亲曾在船厂工作。那年,他退休了,就开始琢磨能不能重新打造一条龙船,复原儿时参加庙会、龙船节的记忆。”


张国忠说,父亲的计划得到了大哥和二哥的支持。于是,张家兄弟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开始了造船之路。长辈们负责船体设计、制作,而张国忠和哥哥负责打下手。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最终,一条长约6米、最宽处1.8米的“青龙”完成,阔别35年的罗店龙船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此后,这个造船世家又做了四条龙船,分别为10米与12米长。“1994年,在广大市民的联名呼吁下,首届罗店龙船节恢复举办。至今,罗店龙船文化节已成为沪上端午民俗品牌活动,而我们家做的龙船,至今仍在端午巡游中劈波斩浪。”张国忠骄傲地说。


龙船制作中有传承,也有改良


从选木、刨木开始,到一块块拼装起来,再到制作精巧的旗帜、牌楼,龙船制造的工序一道道复杂又繁琐。而如今,张国忠制造的龙船,在外形上又做了不少改进,更为精美。


“你看桌上的这艘龙船,虽然只有七十公分,但它与十米长、可下水的龙船做法、细节都是一模一样的。”他指着船头向记者一一介绍:“就以龙头来说,小小的一个龙头,有鳄鱼嘴、麒麟角、虾眼,颌下长须拂水,全身叠鳞映彩,活灵活现。再看船身,船头的牌楼与船尾艄亭呈现了罗店古色古香的建筑。”


张国忠讲解龙船。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张国忠又指着旗架向记者娓娓道来:“三层旗架,上层插八面长方旗,中层八面蜈蚣旗向外斜插,下层是十面三角旗,层次井然、光彩夺目。”他说,别看一艘小巧玲珑的龙船,其实它集中了造船、建筑、雕刻、扎灯、织锦、刺绣、书画等众多造型艺术的精华,十分耗费工艺和心血。


特别有趣的是,龙船的船尾艄亭还装饰着九件古兵器,究其原因,竟与郑和船队遗风一脉相承。


“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就是从太仓刘家港出发,而刘家港与罗店隔江相望。”张国忠说,当时,船队造船时也召集了罗店的工匠,所以罗店祖上不少人都有造船的技艺。再后来,工匠们制造罗店龙船时,自然而然地保留了郑和船队的一些设计,“摆放兵器”正是其中之一。


当然,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罗店龙船,也有不少细节的改动。比如,随着大家审美的不断提高,龙船的整体细节变得更逼真。以龙船的船头为例,过去,龙船需要在狭窄河道中转圈转向、空间相当有限,因此龙头需高高上翘,使船身变短;如今,人工湖地方宽阔,龙头降低也可以畅游无阻,显得更为逼真。


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下去


在张国忠与家人的坚守下,承载着百年水乡记忆的罗店龙船重焕生机。2008年,罗店龙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张国忠正式成为上海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新一代“龙”的传人,每日,张国忠总是弓着脊梁守在工作室,伴着樟木的呼吸声,以耙头钉咬合龙骨,用枣核钉密嵌船缝,以“一钉一卯”的匠艺见证着江南水乡的文化基因。


“合拢船板,船钉至关重要,它可以说是龙船的魂。”抚摸着船体那些形态各异的金属件,他如数家珍。这些船钉无法量产,需要铁匠手工锻制。但随着传统铁匠技艺式微,有时铁匠难寻,张国忠连钉子都需要自己打出来。


一年一度的龙船表演更是张国忠的心头大事。每年端午,龙船下水前,他都会细细地把船体检查一遍,精心加以修缮维护,保证下水后的安全。从2007年开始,张国忠还成了宝山龙舟队的领队、龙船比赛教练,负责教授划船、打招。


“我们每年龙船表演时,都会复原传统的祭祀仪式,包括请龙头、点龙睛等等。待到表演时,再搭配打击乐、丝竹乐、戏曲等。”张国忠告诉记者,“打招”是罗店龙船特有的表演动作,指的是龙船在水上通过舵手指挥、划手协作完成的队形变换,包括旋转、交叉、迂回等动态组合。


表演时,舵手通过踩踏船板发令,“踩一脚”为右转,“踩两脚”为左转;打招时,所有桨手都拼命划,坐在前面的头桨二桨,整个人“横卧水面”时背部几乎浸入水中,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


虽然埋头于龙船事业,张国忠甚少休息,但令他欣慰的是,自己的龙船已去了不少地方展出。2023年,罗店龙船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上海非遗客厅展出;就在不久前举办的长三角文旅惠民市集上,张国忠制作的精巧龙船模型也以其栩栩如生的雕刻和动态展示,带着市民领略了龙船竞渡的热闹场景。


“守了几十年的龙船,最遗憾的是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总得让年轻人们亲眼看看,船钉是如何咬进木头里,鼓点又是怎么融进水波里的呀。”张国忠坚定地说,不管未来手艺是否会失传,至少这一刻,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他还是会继续做下去。


匠心匠语——

因为热爱、责任和使命而坚持


问:请您列举制作龙船最难的三道步骤。


答:我心中最难的步骤是制作艄亭和牌楼,精细化程度很高,包括飞檐什么的都很花功夫;第二道比较难的步骤是龙头,因为龙头要传神,两面也得完全对称。第三道我好像想不出来了,因为我做了几十年了,在我们手艺人眼里,每道工序功夫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但在外人看来其实每一道都很难。


问:职业生涯中,您最自豪的是什么时候?


问:罗店龙船节的时候,看到百姓都在围观的场景;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父辈的努力,以及自己如今的坚守,让这一久负盛名的民俗传统文化,在古镇罗店又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些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鼓舞的。


问:罗店龙船和其他地方的龙舟赛有哪些不同?

答:罗店龙船以观赏性表演为核心,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而多数龙舟以竞速为主。


问:请问您对匠心的理解是什么?

答:一句话描述就是,虽然不创造经济效益,过程枯燥难以坚持,但还是因为热爱、责任和使命而坚持做着。并且,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罗店龙船历史大事记


罗店划龙船习俗团队共3只,团队分为“祭祀仪式、制作与装饰技艺、表演技艺”三个部分,常规性参与者就有75人。


2008年,“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并先后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各类展览。


2012年,张国忠、张亭源、张永其入选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2023年,“罗店划龙船习俗团体”入选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团体。


2025年,罗店划龙船习俗团体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团体试点)上榜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团体试点)。


头图为张国忠制作龙船。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用非遗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

全市110警情同比下降1.4%,...

包粽子、穿汉服,外国友人沉浸式体...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