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体验|“鹰眼”探查,天越热心越静手越稳!本报记者跟随电力无人机“教员”巡检线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5-07-23 12:18

摘要: 无人机作为“鹰眼”能在日常检查、故障判断、反外力破坏等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蝉鸣声声,炎夏毫不留情地将酷热布撒于城市之中。烈日当空,来往的行人都自觉地寻找着阴凉处低头走路,尽可能地离蒸腾的暑气远一些。


王开诚却就这么“直愣愣”地站在太阳下,眼睛还时不时要朝向天空之上。如此“反常”的他,自然会吸引来不少目光——大热天,这个穿着电力工作服的小伙子,在干啥?


作为国网上海市北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一班的职工,王开诚是一名“飞手”。他的任务就是在一线操作无人机执行线路巡检,用“鹰眼”来探测出电网中的隐患与缺陷,从而及时上报后台予以处理,确保城市用电的平稳有序。


电力无人机“飞手”是做什么的,他和平常的无人机驾驶员有何区别,巡检中又使用了哪些高科技,如何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带着这些疑惑,本报记者和王开诚“搭班”,进行了一次盛夏中特殊的职业体验。


年轻小伙已是领域飞手“教员”


“来,我先给你介绍一下这些无人机的特点。这台是装有红外线测温装置的,这台则是配备了激光雷达,可以对扫描到的场景进行三维建模,更方便我们观察……”一边整理装备,王开诚一边如数家珍式地给记者介绍起来。

图为王开诚在向记者传授经验。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看上去,王开诚还挺年轻,最多也就是“小王”。可从他身边经过的同事,喊“王师傅”的可真不少。一打听下来,记者肃然起敬,今年还不满30岁的王开诚,居然是目前国网上海电力公司所有职工中,唯一一个拥有无人机“教员”认证的“飞手”。


据了解,“教员”可是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作员执照中的最高权威认证,相比于普通的“飞手”,“教员”不仅要飞得好,还要具备更高级别的超视距能力,尤其是在较为复杂、风险较高、需要团队协作或涉及重要资产的飞行任务中,往往只有具备超视距能力才能独当一面。


入职至今,王开诚“飞”过的线路可谓不计其数。他告诉记者,以往在无人机没有上岗前,巡线工用双脚丈量城市,是现场察觉电力故障的“第一双眼睛”。


“线路图就是每天的地图,脚步到位了,工作才能干到位了。”王开诚表示,每一个合格的巡线工,那都得练出“铁脚板”来,走过路过,再小毛病不能放过。


尽管如此,巡线职工毕竟不是“火眼金睛”,依然会面临现实工作中“看不到、看不清”的难题。例如,电力线路被大片绿地所遮盖或是被一些厂房、公共设施“圈入”时,“远观”就很难精准判断。因此,在行业内,有的老师傅形象地称其为“三难”:外损危险源难管控,鸟巢防控跑断腿,树线矛盾难预料。


“无人机的上岗,就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王开诚告诉记者,通过高空巡视,无人机作为“鹰眼”能在日常检查、故障判断、反外力破坏等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现在的巡线中,无人机已经是我们的必备工具。”


越热操作越要心静手稳


打开装备箱,记者在马路边帮着王开诚把重型无人机装配完毕。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手碰下地面,人都能被烫得跳起来。


“今天带你体验的这款机器,搭配了激光雷达,可以进行点云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一段线路飞下来,立体图像马上就可以出现在电脑中。”王开诚熟练地操作着手柄,很快就把无人机飞上了高空。

图为无人机正在起飞。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正是烈日当空,蒸腾的暑气从路当中腾起,阳光炙烤之下,没几分钟王开诚就湿了后背,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脖子往下流。可他似乎没啥感觉,仍然站在原地,手似乎“焊”在了操作杆上。


“王师傅,咱们去阴凉处吧。要不我把车开过来,里面空调开了坐着看呗,反正也是远程操作,在哪不是一样?”记者也是热得满头大汗,赶紧劝说王开诚去避避暑。


没想到,“好意”却被王开诚拒绝了。“那不行,咱们无人机巡检,要得就是安全性和准确度。”王开诚告诫记者,无人机的信号链接有距离要求,为了保证信号不缺失,“飞手”宁愿挨晒,也不能“丢机”,“今天巡视的线路还算是短的,要是线路长,咱们还得顶着烈日走上一段路。”


看着王开诚飞了一会,记者又产生了疑惑,都说“机长”是无人机操作员中的“武林高手”,怎么王开诚飞得如此朴实无华,一点花哨感都没有,莫非是他“怯场”了不成?


“平常人飞无人机,或许更多追求的是角度、速度和运镜,但我们电力巡检的要求不同。”王开诚解释道,与这种飞得“花”相比,他们更要求飞得“稳”,“尤其是迎峰度夏期间,天越热心要越静手要越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次飞行圆满完成任务。”


王开诚表示,无人机每次巡检,都几乎与线路“擦肩而过”,必须保证一定的距离,否则一旦“炸机”,损失的不仅是无人机,更有可能会造成城市电网运行的重大事故,后果不可估量。因此,只要无人机上天,操作者就要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确保操作无误。


“在我们的考核中,有一个绕8字的测试。”王开诚告诉记者,这个“8”必须绕出两个完美的圆形才能过关,如果绕成椭圆形或是梨形,那都代表着手抖。


不仅如此,无人机的速度也不能飞得过快过慢。“我们不是为了炫技而飞,而是为了排查线路而飞,太快的速度容易让隐患逃过排查,而太慢的速度则会影响效率。”王开诚表示,一般来说,无人机巡检的速度大多会控制在每秒十米左右。


除了会“飞”还得会“读”


一条线路巡视下来,王开诚的工作服后背汗渍已经显现。递给记者一瓶水,他笑着说道,“是不是没你想象中那么轻松,可这就是夏季无人机巡查的常态。”


然而,“飞”还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接下来王开诚就要带着记者开始“读”无人机拍摄和记录的画面数据。


依靠“鹰眼”的高空拍摄,线路周边的环境可谓一览无余。王开诚告诉记者,无人机上配备的红外线测温仪和长焦镜头,帮助巡检人员能够更为直观地察觉到线路上的隐患,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丝移位,长焦镜头也能将其拍摄得十分清晰,而线路温度的波动,也可以通过红外测温来获取。


不过,如果要更为形象的立体图形,那激光雷达就派上了用场。


“你说,那截树枝离线路有多近?”王开诚指着远方说道,“这种问题想要准确答案,一般拍摄都给不出,只有激光雷达建模才行。”


在电脑后台上,记者就看到了通过扫描后的“实景”,通过画面呈现后,哪怕是再细小的树枝都可以随时测算出与线路之间的距离、角度,数字化带来的便利顿时扑面而来。


“新质生产力”未来将不断投入应用


迎峰度夏期间,正是上海的用电高峰,城市中每一条线缆的运作状态都牵动着所有一线职工的心,要确保“万家灯火”常亮,离不开的就是日常全心全意付出的巡检。


虽然还是免不了接受一番“烤验”,但王开诚告诉记者,随着无人机、机器人等越来越多高科技装备的运用,一线电力巡检职工在夏日里的艰辛程度已然有所减轻,“和我们的前辈相比,好多了。”


如今,无人机“飞手”在基层职工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以王开诚所在的市北供电公司为例,两个输电运检班几十人中,能够操作上岗的人数已经占到了7成以上,新进年轻员工更是达到了近百分之百。


而未来,伴随着无人机“机巢”在变电站的逐步布设,巡检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将会更上一个台阶。“将来,我们可以在操作室内一个指令下去,变电站的无人机就会自动起飞,按照设定的线路自动飞行,所有的数据都会传输至后台进行分析,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得到更进一步的保证。”王开诚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希冀地说道。


头图为王开诚在操作无人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夏令调查| 24小时开放随时歇脚...

大手拉小手!安全用电知识送进爱心...

从“V聚场”出发讲好上海故事!杨...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