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将迎来揭牌六周年。
六年来,这片承载着诸多期许的制度创新“试验田”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7%;77条试点措施被复制推广至全国或其他自贸区。
近一年来,临港新片区全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着力构建主导产业生态,加快城市功能完善和人气集聚,取得积极成效。
制度创新助力更高水平开放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税收政策是国内贸易转型国际贸易,布局全球业务时考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上海玖和锦信实业有限公司贸易负责人王潘介绍,去年,统筹考虑临港新片区在政策、贸易便利化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企业开始涉足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依托去年4月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的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这家企业当年离岸转手买卖规模超43亿元,减免税款近120万元。
这样的制度创新,在临港不是个例。6年来,这里形成首创性典型创新案例166个,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79个,从贸易便利化到金融开放,从数据跨境到航运创新,一系列举措持续擦亮“试验田”底色。
政策红利叠加“新片区跨境通”平台、“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赋能,从2020年到2024年,临港离岸贸易规模已从11亿美元增至247.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达15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比重48.2%。
随着贸易规模快速增长,金融服务也要能够跟上。今年6月份,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也落地临港,目前已初步建立“离岸贸易专营子公司+FT账户+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制度体系,大幅提高了结算效率。
金融领域的开放临港同样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开展放宽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试点,并落地全国首单业务;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实现实体化运作,导入28家境内外再保险机构,上半年平台累计登记保费607.2亿元,交易保费规模23.76亿元。
船舶停靠南港码头。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创新举措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正让临港的产业版图持续扩容。
2019年至2024年,临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前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8.3%,规上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40%。近一年来,长电车规级封测、舜宇光波导等项目相继投产,汽车电子、汽车软件关键环节企业加速集聚;60 余家大飞机配套企业扎堆入驻;一批数字、软件企业落地滴水湖AI创新港。在航运领域,加快释放外资班轮沿海捎带政策效应,上半年洋山港国际中转和集拼箱量占比提升至19.2%。
外资的持续涌入,也印证着临港产业生态的吸引力。2020年以来,实到外资复合年均增速约为9.8%,今年前七个月实到外资10.1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3%。中意临港创新合作产业园、日企(上海)中小企业国际产业园、相继开园。受益于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开放试点,汇丰金科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增值电信对外开放试点牌照的外资企业。
六年来,临港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超679个,总投资超7300亿元;新增近10万家市场经营主体,累计达到15.6万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从新片区成立之初的26家、254家增长至2024年底的621家、1596家,足以看出创新活力的迸发。
今年,临港鼓励创新的力度仍在加大。5月,临港新片区首批“拨改投”创新试点落地实施,将项目遴选立项决策交给专业的科创平台和高质量孵化器,政府则设立项目专项创投基金,成为项目“合伙人”,解决初创企业启动资金短缺难题的同时,为初创团队提供了一定的容错空间,让“科学家敢干、科创平台敢闯、社会资本敢投”的创新氛围愈加浓厚。
临港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产城融合构筑宜居宜业高地
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区域特殊落户政策赋予新片区重点单位人才认定权,人才政策的持续优化为新城注入“源头活水”,六年来累计引进、落户人才超14.1万人次,年均增长80%。其中今年前七个月引进、落户人才超2.8万人次,同比增长5%。
大批年轻人涌入,对生活配套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六年来,临港文化体育、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累计供应公共保障性住房3.8万套;新开办学校44所,新开工学校52所;新增建设商业设施面积91万平方米,举办各类文体旅赛事活动650场,让年轻人在这里实现安居乐业。
人气的聚集也将为这座“年轻的城”带来更多创新可能。
当前,临港新片区正在推进创新创业城市建设,打造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功能区和年轻人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的青年创业生态标杆区。不仅将聚焦集成电路、民用航空、高端装备、智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产业,优化发展空间,还将借助临港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空天计算等前沿领域新兴产业,加快人才引育,全面推进现代化新城建设。
头图为临港科创总部湾。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