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中首次将“夯实营商基层基础”列为单独任务板块,明确鼓励街镇有序发展集市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以有烟火气的活力街区建设,切实提升广大中小微经营主体获得感。
8月28日,在“政府开放月”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访普陀区宜川路街道泰山人民坊、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大学路两大点位,实地感受上海在空间更新、业态激活、服务升级中的基层智慧,解码“小切口”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的上海路径。
“以前小区被围墙隔成三块,买个菜要绕路,老人出门也不方便;现在围墙拆了,菜场变洋气了,整个环境大变样。”家住普陀区泰山一村的王阿姨,道出了泰山人民坊更新后的生活变化。作为上海基层营商环境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泰山人民坊将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售后公房区域,改造成宜业宜居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杆。
据介绍,改造后的泰山人民坊累计打造户外休闲空间8405平方米、社区共享会客厅700余平方米,新增机动车潮汐停车位16个及非机动车专属区域,同步落地适老化改造区、宝宝屋、景观露台等10余项民生功能阵地,让“空间更新”直接转化为“民生获得感”。
可持续的社区活力离不开商业赋能。记者见到,焕然一新的永昌菜场保留了原有市场骨架,但优化动线,划分出餐饮、零售、服务三大功能区,并引入89家特色商户,实现了“餐饮占40%、零售占35%、服务占25%”的业态平衡,为居民打造了“买菜、吃饭、休闲”的一站式体验。
此外,项目还以“共商”为主题打造“人人集市”,限时为商户提供外摆空间;建立“诚信星评”机制,居民每月对商户服务评分,连续3次获评五星的商户可获租金减免、“人人巴士”高曝光机会。据介绍,社区还计划开展“弄堂美食节”“商户技能大比拼”等活动400余场次,推动“商户”与“居民”成为利益共同体。
泰山人民坊引入商家。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店里座位不多,能外摆了以后,我们能够接待的顾客明显多了,而且年轻群体也更多了。”在大学路上,奇利斯美式小餐馆店长姜启文的感受,是杨浦大学路外摆位管理成效的生动缩影。作为上海“三区联动”(校区、园区、社区)发展理念的实践载体,大学路以“规范外摆、多元共治”为突破口,让700米长的街区既充满“烟火气”,又不失“秩序感”。
大学路上的外摆位。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据五角场街道大学路街区党支部书记潘佳玮介绍,早在2019年,五角场街道便牵头成立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居民等多方力量,为外摆位管理奠定“共治基础”。2023年,街道出台《大学路街区沿街外摆位管理规范(试行)》,今年迭代至2.0版本,形成了“一路一方案、一店一规范”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为破解“天气影响外摆经营”难题,去年冬季,大学路试点为沿街商户加装透明风挡,既保障顾客舒适度,又为商户留住客流。数据显示,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大学路商户销售额同比增长24%,其中最冷的2月份增幅近40%,“风挡经济”成为冬季促消费的“暖心举措”。
不仅如此,大学路限时步行街正式启动两年来,联合B站、小红书等70余家头部企业打造了“KIC知识艺术节”“减碳嘉年华”“马路生活节”等近90场重磅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并且,超千万客流量转化为了限时步行街2.9亿元的销售额,其中单个周末客流峰值达13万人次,客流与消费额屡创新高。
政策引领+基层创新,夯实营商“最后一公里”
从全市层面看,上海始终以“政策引领”明确方向,以“基层创新”丰富实践,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向“精细化、接地气”延伸。
其中,今年4月,市绿容局会同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城管执法局等4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 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首次明确“统筹‘放’与‘管’、‘活力’与‘秩序’”的核心原则;8月22日,又联合市商务委、市交通委等5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外摆位设置 提升街区“烟火气”的若干措施》,明确规范有序设置、科学划定区域、明确设定要求等八条措施,进一步规范外摆位管理。
截至目前,全市共划定设摊点位997处,其中特色点493处(含“外摆位”376处、特色集市117处),黄浦新天地、徐汇西岸梦中心、普陀鸿寿访、闵行首尔夜市等一批特色区域,成为“烟火气”与“城市品位”兼具的网红打卡地。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市容处处长张浩介绍,未来,上海将持续探索“个性化设置、精细化管理、社会化共治”的基层路径,让“烟火气”更浓、“服务力”更强、“发展质”更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动能。
头图为大学路外摆位。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