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深入学习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讨会在沪召开,市区两级人大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议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规划与进展。据悉,自2024年8月以来,上海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全面推进“十大行动”。一年间,在市委领导下,市、区、街道(乡镇)三级人大协同发力,各项行动落地见效,以扎实数据彰显民主实践成果。
立法质量持续提升是突出亮点。上海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立法的意见》,建立“双组长”专班机制,累计出台浦东新区法规23件,制定全国首部立法法通过后的跨省域法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基层立法联系点从25家扩至36家,普陀“立法民意直通车”、青浦“1+24”立法征集网络等创新实践,让立法更贴民心。
同时,监督实效不断增强。上海出台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条例,建立“五个中心”建设年度审议机制,首次开展浦东新区法规执法检查,设立33家企业经济运行观察点,市级预算联网重点审查部门从20家拓展至30家及所有下属单位。浦东数字预算联网体系、杨浦审议意见问题清单制等,让监督更具刚性。
不仅如此,代表履职渠道也全面拓宽。数据显示,全市升级建设300多个人大基层实践站,建立每月16日“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日”机制。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500多名市人大代表,邀请200多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在“十五五”规划调研中,1.4万余名代表提出建议1.8万余条,6700多名代表进社区收集群众意见2000余条,民意征集量大幅提升。
据透露,下一步,上海人大将持续深化“十大行动”,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更多民主动力。
头图为理论研讨会现场。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