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你愿意当农民吗?有一群年轻人说,愿意,而且越干越有劲!
近年来,沪上都市农业领域出现了一股“新势力”,他们中有的曾是海归、有的曾是都市白领、有的则是高学历人员,他们把新理念新技术新思想带入了田间,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推动农业生产的升级和转型,创造出属于“新农人”的诗和远方。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日。记者获悉,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万名,形成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些“新农人”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番茄星球”主理人卜立君:
从“Prada女孩”到“接地气”
有时,卜立君经过那些国际大牌店铺时,隔着玻璃窗看到自己,一瞬间会有些恍惚。
图为卜立君在给孩子们介绍农作物。采访对象提供
如果不是“阴差阳错”,她或许此时会穿着职业套装站在店里,而不是站在店外。名片上印着的或许应该是店长,而不是如今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番茄星球”的主理人。
一次“帮忙”就是人生转行
东华大学服装工程专业毕业,赴英国大学深造。大三进入国际时尚品牌PRADA实习,硕士毕业后又加入ZARA母公司担任管培生……曾几何时,卜立君认为自己已看到了未来的职场之路。
“当时,我已经在店里实习了五个月,再差一个月就可以升职为副店长了。”卜立君告诉记者,正当她充满希冀时,父亲却打来了一个个“加急”电话。
原来,卜立君的父亲当年在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了一家公司,专注于设施农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随着业务拓展,公司急需一名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与国外企业对接合作。由于一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父亲情急之下只能找女儿帮忙。
卜立君没想到,这一“帮”就让她从“时尚圈”跨界步入了“农业圈”。
“当我陪着父亲去国际现代农业展时,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农业不是那么‘土’,其实也可以很‘潮’。”卜立君告诉记者,那些闻所未闻的现代化智能科技系统让她眼花缭乱,也给她种下了一个梦想的种子,“我具备理工科的思维,熟悉市场营销,又有品牌塑造的能力,为什么不把这些用到农业上去?”
扎根田间成立自我品牌
之后,卜立君成立了她第一个自有品牌——“番茄星球”。
品牌成立了,番茄从哪里来?为此,卜立君跑遍了国内外的大小展会和产区,一头扎进田间和父亲一起选种栽培了五六十个品种,最终找到了适合上海种植的网红番茄——“粉精灵”,不仅外观精致,而且一口咬下去沙瓤爆浆,让许多人惊呼“找到了小辰光的味道”。
如今,“粉精灵”虽然还是主打产品,卜立君却已经在求“变”,“消费者的口味是不断进化升级的,就如同奶茶和咖啡一样,单一产品味道再好,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不断调整,推陈出新。”
卜立君告诉记者,她正在通过筛选,尝试推出更多新品番茄,例如口感酸酸甜甜,类似草莓口感的“草莓番茄”、适合色拉和三明治使用的切片番茄等。
梦想是建立大数据模型
打造品牌是一方面,利用科技为农业赋能也是卜立君追求的目标。
如今,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蔬果大棚里各自运用着不同的栽培系统,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平台,所有数据24小时监控,每五分钟更新,以便工作人员实时掌握。她还给基地配备了4台采摘机器人和2台巡检机器人,工作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图为自动采摘机器人。采访对象提供
而卜立君的“野心”还不止于此,她最近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就是建造一个农作物的大数据模型。
“一个大棚里,到底今天能采摘多少番茄,它们的糖分能达到多少?如今哪怕再有经验的农民,也没法拍着胸脯说出个答案。”卜立君表示,这种不确定性给农业生产者带来了不少麻烦。
“大数据模型一旦建立成功,就能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做到对农产品的精密决策。”卜立君表示,这是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年的相关数据,相信总有一天,我能把这个模型建出来,用起来。”
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宋家坤:
平板电脑就能管理千亩良田
有人说,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但对于宋家坤来说,他一直在尝试提高人在其中的把控力。背后的秘诀,就是科技带来的源动力。
如今,在齐茂粮食专业合作社的5000亩良田中,你很少能看到人的身影,因为环境智能管控系统、全自动插秧机、喷洒无人机、自动化稻米加工生产线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变得“科幻”了起来。而这,正是宋家坤追求的目标。
谁说年轻人不愿当农民
和其他人一样,这位90后的小伙子原本也有自己的职业梦想,他曾经拿到过高级中餐厨师证,去餐厅当厨师、或者开间自己的店,是他最初定下的职业规划。
不过,面对父亲的劝说,宋家坤选择了回到崇明的田间。
刚开始,现实还是狠狠地“教育”了宋家坤。有一次,宋家坤斥资20万元从山东购入一台重型喷雾机,结果首次下田就陷进淤泥,车轮空转溅起的泥浆糊了他满脸,最后调来两台挖掘机才把“铁疙瘩”拖出。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合作社是全家人的心血。但那时候,传统种田赚不到钱,年轻人不肯来,合作社里新鲜血液越来越少。”宋家坤如此说道。当时,这位小伙子心里也“堵”着一口气,“都说年轻人不愿意当农民,那我就干出个名堂来。”
“折腾”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在很多人看来,宋家坤爱“折腾”。但他自己却说,“折腾”是为了做有意义的事情。
图为宋家坤在与客户交流。采访对象提供
刚回来的时候,宋家坤就发现,农田里打药挺麻烦,10个人拿着皮管列成一排去干活,一天200亩地顶多了,费神费力,效率还不高。
“干嘛不用无人机去干?”宋家坤果断“折腾”起这件事。如今,只要两三个“飞手”,就能轻轻松松地为仅千亩的土地进行打药、施肥,哪怕是农场里5000多亩良田,十来个人没几天也就弄完了,“人还不累,完全可以拿着控制器坐在树荫下。”
不仅如此,宋家坤还研制开发出了一套“环境智能管控系统”。“过去,田里水不足了,要人工一个个开启管道口。”他告诉记者,如今通过传感器精准调控水肥比例,每亩稻田的化肥用量减少30%,产量却增加15%。
除此之外,在齐茂合作社的加工厂包装车间内,两条全自动大米生产线也已经替换了原来的设备。机器人手臂地将包装好的大米码放整齐,还可以进行烘干等制作,效率大大提升。
如今,随着大量机械化、现代化、科技化的设备不断应用,宋家坤用平板电脑也能管理千亩稻田。
人要学会去管理机器
在采访中,宋家坤还提出了他的畅想,用无人机巡田生成病虫害热力图,以AI算法推荐最优防治方案。
“或许农田里的人会越来越少,但掌控这些高科技科技的人会越来越多。”宋家坤表示,为此他投资建设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每年培养数百名掌握机械操作与智能管理的“新农人”,“希望我们能一起,创造这片田地的未来。”
乡村规划师马云富:
除了做“网红”还得“长红”
在宝山顾村的旁边,地图上有一个沈杨村。马云富的“云野花庐”西餐厅与“畦园”农场就位于此地。
这里如今成为了附近居民的“后花园”,节假日或是闲暇时间,很多人会走进田园,去去“班味”,享受下松弛感。
图为马云福。采访对象提供
马云富的生意火了,但他说自己并不是只想做个“网红”,而更想把特色乡村文旅项目做成“长红”。
辞职去当乡村“创客”
之前,马云富在沪上设计圈的名气还不小。他曾经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所长,参与了众多规划改造项目。
当年,马云富第一次走进沈杨村时,只是为帮助“甲方”编制村庄设计。结果,编制出来了,马云富也留下来了。
放着好好的设计师不当,要去当农民?很多人对马云富的选择表示“看不懂”,但他却坚信,凭借自己的专业性,加上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一定能“闯”出个样子。
图为马云富打造的都市田园。采访对象提供
于是,马云富相中了村里一块18亩园地,在他的精心改造下,曾经破败的仓库变成了“云野花庐”——一个集咖啡、西餐和围炉煮茶于一体的空间,旁边的农场则成为了共享菜园“畦园”。
生意不仅火了还做大了
去年10月1日,“云野花庐”正式对外营业。让他意外的是,“云野花庐”运营不到一个月就达到了饱和,运营第二个月就已经开始盈利。
而先于“云野花庐”开放的“畦园”也不落后,试运营仅一个月,所有开放的共享菜园就已经被“秒光”。目前,“畦园”会员已超过100个家庭。
今年10月1日,马云富新筹划的“南野露营”也将正式开放。他并不担心客流,一方面,这里连接了顾村与大场两大镇区,紧邻上海大学、顾村公园及沈杨公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另一方面,上海露营地中能提供正宗西餐现烹的实在太少,而凭借此前的两个项目,“南野”就具备差异化的优势。
眼中不能只有“网红”
尽管在别人看来,马云富的“创客”项目都是“网红”,但他却告诉记者,设计或许可以奔着“网红”去,但经营要奔着长久来。
从他的专业眼光来看,上海的乡村文旅大有作为,“上海有1500多个村,拥有广阔的可利用空间,是未来发展的主战场之一。”
也正如马云富所言,近年来一大批特色项目在乡村不断涌现,都市人越来越喜欢到村里去,感受烟火气,获得松弛感。
“乡村文旅不能只赚快钱,还是要根据市民的需求,做出品质做出品牌。”马云富告诉记者,沈杨村只是他探索乡村新业态的一个起点。未来,他还计划继续在其它村尝试打造更多新业态,要做出多个富有特色的“样板间”。
头图为智慧农业的“样板间”。市农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