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在“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6场新闻发布会上,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介绍了杨浦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数据显示,杨浦在上个世纪曾创造了全市“五分之一”工业产值,进入新世纪再次创造了一个新的“五分之一”——于去年贡献了超3200亿、占全市五分之一的信息服务业营收。
坚持把宜居安居放首位
五年来,杨浦区持续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加快征迁改造速度。在五年时间内实现了三个目标、跃升了三个台阶:2022年全面完成了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2024年实现了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的收官任务,今年又让“拎马桶”退出了历史舞台。
数据显示,杨浦区五年累计征迁改造旧住房42.1万平方米,让2万多户的居民圆了“宜居梦”“安居梦”。同时将风貌保护、全龄友好、公园城市、韧性安全等理念融入城市更新,一体推进美丽家园、美丽街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努力让杨浦人民享受现代城市的美好生活。
“十四五”以来,杨浦区民生财政投入增长了50.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从43.5%增至52.3%。
围绕教育和医疗这两个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领域,杨浦新建学校14个、新增学位数7070个,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打造高水平医联体,健全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聚焦“一老”“一小”这两个最为柔弱的群体,推动普惠性托育点街道全覆盖,兴办全市首个科创园区嵌入式托育园,满足职场父母“上班送娃,下班接娃”的需求;持续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下楼可享”的长者食堂网点和“银发会客厅”,打造最美的“夕阳生活”。
聚焦强化“创新四力”
在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方面,杨浦区一手抓原始创新,另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十四五”以来有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超四成市级科学技术奖在杨浦产生。
不仅如此,杨浦区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两个重点方向,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四大新兴产业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互联网“大厂”、“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在杨浦链式集聚、拔节生长。
杨浦区持续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为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比如,加快建设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吸引了一大批拔尖人才纷至沓来,区域内的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主动承接上海建设全球技术交易枢纽的重大任务,全力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做大做强。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五年来,累计进场成果1.4万余个,技术交易金额达到760多亿元。
创新大三角正在形成
如今,杨浦区打造了一批兼具“烟火气和书卷气”、“人文景和科技流”、“时尚风和国际范”的科创社区、街区、园区。
杨浦建设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的首个落地场景“V聚场”,吸引了一大批头部“大V”和MCN机构踊跃入驻,“大学—大厂—大V”的创新大三角正在形成。
当前,杨浦百强企业发生可喜变化,2020年-2024年,区百强企业区级税收总量由30.11亿元增长至62.94亿元,增幅达109%,占全区税收收入比重由27.8%增长至45%,入围门槛由560万元增长至1454万元,增幅达160%。这组数据也充分说明,杨浦的企业个头长高了、力量壮大了、贡献增多了,真正成为了“顶梁柱”。
头图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杨浦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