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期间,闵行区以“创新开放”为引擎,以“生态人文”为底色,以“宜居安居”为目标,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10家企业入驻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
下午14时,位于上海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内的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完成最后的连廊会议室装修布置工作。10月28日,这里将首次举办关于脑机接口方面的专业论坛。据悉,这也是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第一次正式在行业论坛内亮相。
今年6月,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脑智天地”在闵行区正式启动建设,未来将发挥重点区域科技、产业与临床资源优势,共同推动脑机接口创新资源集聚、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已有10家企业入驻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目前,这里已有10家脑机接口企业入驻,正在进行前期孵化。”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俊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拥有大量医疗资源,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落户在此,一方面能够加强医疗学术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能够获得包括融资、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配套服务,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灵犀云是10家入驻企业中的一项,主要研发的是通过训练超大规模数字人脑模型,实现癫痫、抑郁、阿尔兹海默症等常见脑疾病的精准评估,致力于构建脑机接口统一操作平台,最终实现人脑的数字大脑。
“入驻园区后,和周边众多医院毗邻,让我们能够切切实实直面患者和医生的最基本需求,明确企业当前的核心实践方向。”灵犀云项目总监施圣陶直言。
这些建设成果正是“十四五”期间,闵行作为主导产业筑牢根基的重要展现之一。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重要承载区,闵行区已形成“南部策源、北部研发、东部制造”的三位一体布局,同时,也在不断对未来产业积蓄动能。
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据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介绍,闵行以“创新开放”为引擎,以“生态人文”为底色,以“宜居安居”为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二;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8%左右,保持全市首位;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经过“十四五”的这五年,闵行发展的基础更加厚实,发展的优势更加巩固,发展的后劲更加充沛。
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新闻发布会。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众所周知,闵行是上海传统的制造大区,全力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11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0.6%,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73.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6%,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预计“十四五”末,园区单位土地面积税收产出将达16.5亿元/平方公里。
在此期间,其聚力打造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链。“航天闵行”品牌持续打响,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构建起“火箭-卫星-终端-服务”全产业链。
“大零号湾”里新添一处“人才宝藏城”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闵行区还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创新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持续迸发。主要体现在策源功能持续强化、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以及创新生态日益优化三个方面。
据悉,“十四五”以来,闵行区共荣获1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10项(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市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665家,数量全市领先。
“海聚英才”创业城在“大零号湾”全新亮相。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如今,一谈起闵行区沧源路1300号,很多人都将这里称之为“人才宝藏城”。就在10月17日,“海聚英才”创业城(以下简称“海创城”)在“大零号湾”揭牌启幕。这不仅是闵行立足“国家所向、上海所需、区域所能”,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更是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涵养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的深入探索。
记者了解到,这里通过整合高校资源、城市生态与产业园区,让创新潜力与人才活力同频共振。为此,还创新构建了“一体两翼”育才体系,以创业学院为主体,联动“零成本”创业空间与“海聚英才”创投基金“两翼”,为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全周期赋能。
展望“十五五”,闵行区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干字当头、奋发有为,全力把闵行打造成为国际开放枢纽门户、科技创新策源湾区、新质链群集聚高地、人民城市示范标杆。
头图为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沙盘图。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