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作为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重要分论坛之一,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Bio-Forum)已成功举办了26届。本届大会主题为:“聚焦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共建全球创新合作生态”,将举办“1+1+16”场活动,即1场高规格开幕式及主旨演讲、1场特色同期展览、16场专业分论坛活动,全方位构建“学术引领、产业赋能、跨界融合”的会议生态。
“出海”是我国生物医药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以来,上海推出了一批政策举措,出台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构建了全链条支撑体系;围绕合成生物学、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脑机接口等前沿赛道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抢抓发展新机遇;积极推行改革创新举措,积极承接国家的改革试点任务,包括稳步推进境内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并积极推动外商投资基因诊断与治疗业务的有序放开。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合作,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开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创新是我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深度调整、谋求新定位的一个重要内核。“出海”是我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深度重塑、寻求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医药科技转化也大幅提升,产业升级不断加快,本土药企的创新力量正在快速崛起。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正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关键底层技术还落后于国外。在此情形下,需要通盘考虑,一手要找准差距补“短板”,一手要巩固优势铸“长板”,厚植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土壤。推动自主创新,支持原创成果。驶向国际星辰大海之路任重道远,仍然需要大家携手同心,砥砺前行。
靶向药物研发需突破靶点限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率先带来题为“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研发”的演讲。马大为院士从药物发现,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发现,临床推进,到化学天然产物的合成及工艺开发,系统梳理了小分子药物研发的最新动态,并介绍了其团队在靶向药物研发方面的多项进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针对行业痛点,马院士指出,当前靶向药物研发需突破靶点限制,探索多靶点协同等新模式。
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院教授、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前主任肯尼斯·凯廷的演讲则聚焦于“人工智能助力提升药物临床研发效率”。凯廷教授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指出,当前新药研发面临周期长(超10年)、成本高(超10亿美元)及临床成功率低(低于12%)等多重挑战。他强调,人工智能(AI)是系统性提升研发效率、优化临床试验设计与运营的关键工具,呼吁行业积极拥抱AI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研发瓶颈。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区总裁方明杰(MiguelFaustino)则围绕“创领医药新境,共探全球未来”展开演讲,介绍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国际发展的新兴趋势,并探讨创新疗法加速惠及全球患者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如何遵循全球监管标准、降低运营风险并加速产品上市的经验。
同期,2025上海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展览会(BIO-MED2025)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为推广创新产品提供了展示舞台。
头图为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