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雇佣“网络水军”损害企业商业信誉;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破解游戏公司限制,程序化批量实名注册游戏账号倒卖销赃;刷单团伙组织人员虚构网络订单以实现不正当引流……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新经济业态、网络技术衍生出新型犯罪。
10月30日,记者自上海市检察院获悉,2024年以来,上海网络犯罪案件数量总体仍处高位,上海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网络犯罪案件5480件10413人,受理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9428件16186人,略有回落。涉案人员中,不满35周岁的犯罪嫌疑人占起诉总人数的77.7%。尤其在诈骗犯罪中,该年龄段占比高达87.5%。
从审查起诉的罪名分布来看,数量前五的依次为诈骗罪(电信网络诈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开设赌场罪(利用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利用网络)。上述罪名合并占比达80.3%。
与2023年相比,2024年部分罪名审查起诉数量增长显著。其中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同比增长88.9%,非法经营罪增长82.8%,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增长53.5%,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增长33.3%。这一增长体现出网络技术滥用引发信息数据“安全黑洞”,新经济业态成为新型犯罪“温床”。
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数据爬取等技术被恶意利用,犯罪人员利用AI伪造、深度合成等技术,绕开或突破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机制,非法获取企业数据和个人信息。网络直播、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在快速发展同时,因其监管机制尚不完善、技术防护存在短板,被犯罪人员利用衍生出多种新型犯罪模式,例如电商平台关键岗位人员利用招商、选品等职权谋取私利,形成隐蔽的利益输送链条。
上海检察机关聚焦网络犯罪跨域化、链条化、技术化等新特点,坚持打击犯罪与系统治理并重,着力构建“全链条打击、多维度防控”的治理新格局。
在依法严惩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面,检察机关制定办案指引,明确执法标准,2024年以来,共起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3500余人,并在办案中强化涉案财物审查与追赃挽损,切实挽回群众损失。
面对利用人工智能、数据爬取等新技术实施的新型犯罪,检察机关加强研判与类案指导,不断提升对新业态风险的司法应对能力。同时,以“断链破网”为目标,纵深打击为网络犯罪提供技术支持、资金转移等服务的“黑灰产”。聚焦网络空间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依法精准打击侵害企业商誉、数据安全及数字资产等犯罪,努力营造公平透明、安全稳定的营商网络环境。
上海检察机关立足网络空间互联互通特性,已在全市建成13个网络检察站点,形成“一中心、两空间、多集群”的网络检察综合治理矩阵,实现对重点区域和新兴业态的全覆盖。
头图为上海网络检察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劳动报记者于玘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