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这个月起,新一批高校毕业生陆续踏上工作岗位。部分毕业生选择到工厂车间工作,自称“打螺(丝)青年”。他们年轻、有文化、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大多从事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是技术和知识含金量较高的操作、研发等岗位。
当“打螺丝”的刻板印象遇上高学历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新打螺青年”以实际行动改写着传统就业理念。在车间里,这些兼具专业知识与创新活力的高校毕业生,正与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展开一场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一面是年轻人用技能点亮产业升级的星火,一面是企业为他们搭建起实现价值的舞台。这场相遇,不仅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提供了重要力量。
尽管一些进厂就业的年轻人自称为“打螺丝的”,但无论是个人能力素养还是职业要求,“新打螺青年”都与传统产业工人存在很大差异。当代青年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活力且善于学习,契合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很多企业渴望接纳包括高端设备操作工、研发创新和管理人才等在内的多方面人才,以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新打螺青年”愿做“厂哥厂妹”,主要出于专业对口、薪资与技术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也体现了他们对未来成长的期盼以及把兴趣等融入职业的价值追求。高校毕业生对专业适配和成长空间的诉求,反映了年轻人更看重由技术赋能带来的自身成长。
这启示企业,吸引年轻人留下来,应搭建务实、有吸引力的成长通道。企业应打破“论资排辈”的晋升桎梏,构建“技术+管理”双轨晋升机制,用智慧工厂的自动化解放重复劳动,让年轻人专注创新创造。只有企业将员工视为创新主体而非廉价劳动力,青春的创造力才有望转化为产业升级的不竭动能。
推动青春与企业双向奔赴,面临着一些现实沟壑。前些年,一些人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如同无形门槛,让部分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时差”,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破解困局需多方合力。各地应加大对技能人才的激励,用实打实的举措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企业不妨优化工作环境,用智慧工厂的科技感对冲传统车间的枯燥感。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生产场景,缩短适应周期,实现课堂与车间的无缝衔接。
“新打螺青年”崛起,既是就业市场风向标,也是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在人才需求上的折射。随着青春创造力注入制造业肌理,企业以成长温度回应青年期待,更多高素质青年必将在车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