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点外卖,靠谱吗?广东惠州,咖啡香气飘进稻田埂;陕西咸阳,生日蛋糕准时抵达村口。眼下,“外卖进村”在更多地方发生。
翻看社交平台,点开相关话题,满是喜悦。“爷爷奶奶收到我点的水果,乐得合不拢嘴”“今儿不用着急赶回去给老人做饭了”“孩子想吃汉堡,村里居然也能下单了”……一张张外卖订单截图,展现的是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反映着外卖带给乡村的温情瞬间。
看到这里,笔者也想试试。打开外卖软件,定位到河北农村老家,还真行!于是决定给爷爷奶奶来上一单。店铺虽不多,但美食果蔬、日用百货、鲜花蛋糕一应俱全。下单了一箱牛奶、几样零食,食品74.5元,配送费15元。距离15公里,50多分钟送达。东西送到,电话那头,爷爷奶奶很是惊喜。1小时送达,对习惯了外卖的我们来说,不算快。但对初次体验外卖的乡亲们而言,这速度堪称“奇迹”。
城乡发展差距,是客观现实,也是我们长期以来习惯的“叙事”。然而事实上,这个差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新农人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越来越新奇的业态探索从城市进入沃野,越来越广阔的土地开垦着新的可能,“外卖进村”只是一个侧面、一扇窗口。
有人说,这是一场外卖市场下沉与乡村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一边是商业版图的布局,一边是实在的生活需求。两者悄然连接,令人欣喜。数据显示,县域生活外卖订单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外卖服务已覆盖全国2000多个县城。
这份便利,既让城市游子得以随时传递牵挂,也让乡亲们尝到了“指尖上的甜蜜”。有专家指出,乡镇外卖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农村消费增长0.3个百分点。乡镇小店开拓线上线下双渠道,骑手穿梭串联城乡,这条逐渐成形的服务链,悄然重塑着乡村消费生态。
不过,外卖进村也充满挑战。老家亲戚说,外卖进村就这俩月的事,大家图新鲜试过几次,但算上配送费的价格太高,偶尔尝鲜还行,经常消费还得掂量掂量。显然,农村消费有其自身特点,想在短期内靠高补贴的“城市打法”攻克农村市场,未必行得通。
有人提议,可以先从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开始。其实,农村对“送货上门”并不陌生。记忆中,走村串巷的吆喝声依然清晰。那时的“外卖”,卖方主动出击、流动服务,村民闻声而动,按需购买。如今的指尖外卖,则是买方主动召唤。这种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恰是乡土中国的深刻改变。
改变之下,如何更好满足广袤乡村中的各种需求?比如,破解消费“最后一公里”,就是个难题。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已开始试点无人机送餐;而在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仍面临物流畅通受限、快递上门不便等困难。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乐见更多“外卖进村”,也要看见“外卖进不了的村子”。硬件上下功夫,完善网络交通等基础设施;软件上发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老乡的钱包鼓起来。平台企业也需“入乡随俗”,比如在订单分散、密度低的区域,不妨兼顾“快递代取”“药品急送”等便民服务,先解决“有无”,再细分市场,等等。
从外卖进村到新能源汽车下乡,从智能家电普及到绿色消费兴起……通往现代化的路上,乡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充满活力的蓝海。在这片土地上,让我们一起开垦、共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