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闯私密空间追责难,“空中隐私”谁保护?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长江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0-14 07:00

摘要: 近日,杭州萧山一名女子洗完澡后,发现一架无人机在窗外不到10米的地方悬停,镜头正对着室内。

洗完澡突然发现窗外有无人机悬停!我是不是被偷拍了?


据钱江晚报报道,近日,杭州萧山一名女子洗完澡后,发现一架无人机在窗外不到10米的地方悬停,镜头正对着室内。10月10日,这事儿上了全国热搜。很多网友留言说自己也遇到过,还有网友说:“气得要买弹弓了!”更多网友呼吁:“监管必须跟上!”


但结果呢?警方找到了飞手,但是因为机器里没找到偷拍内容,最后没法认定违法。而且无人机的操控者可能远在数百米外,只要你不录制,受害者往往连基本证据都无法确定。律师也说:这类情况,取证太难了!


这事儿听着就憋屈!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法律需要进一步明确“隐私敏感区”禁飞。比如居民小区、酒店、医院、学校等私人生活密集场所,不管有没有拍到人,只要未经许可进入,而且给居民带来了潜在的威胁,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就像杭州萧山这件事儿,如果有规定“居民阳台外十米为禁飞带”,那么飞手即便是“误闯”,有关部门也可当场罚款、暂扣器材,避免“找不到证据”的尴尬。


其次,飞手要履行“注意义务”。也就是说,在飞越居民区等私人空间时,飞手有责任预见并避免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干扰。无人机的悬停、低飞等动作引发的公众“隐私被侵犯的恐慌感”,也已构成对生活安宁权的侵害,原则上也算是侵权。


同时,社区可以考虑设立“禁飞区”并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防护,细化物业等管理方的安全保障责任,对小区内无人机飞行进行劝阻和管理。


当然,我们自己也要多留个心眼,发现可疑无人机,立即用手机录下飞行轨迹,立刻关窗、拉帘,保护当下隐私,还可以向物业反映并报警。


技术进步,不能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只有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才能真正守住我们的“空中隐私防线”。


责任编辑:高辰菲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38岁本科考编,为中年人才打开“...

“等热度下去了再营业”,不做网红...

登上已故歌手李玟账号!二次放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