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驿站走红,“停靠”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30 07:00

摘要: 青年驿站走红,“停靠”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最近,青年驿站在社交平台走红,它既不是青旅,也不是传统民宿,而是一种带有社交、休闲属性的短期居住场所。


据半月谈报道,宣称是青年驿站的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主要集中在大连、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大理等区域,已超过2000家。在云南西双版纳的院落里,年轻人可以白天种菜、晒太阳,晚上围着篝火唱歌、数星星看月亮。一个月一千多元包吃包住,还能用劳动和才艺抵扣房费。


青年驿站走红并非孤立现象,它与正在升温的“旅居热”一脉相承。如今,旅居不再只是“候鸟”老人的选择,也成为一部分年轻人追逐的新生活方式。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旅居市场的潜在需求可达6亿人次,整体规模预计接近3万亿元。其中,20至40岁的年轻旅居者已占到市场的六成。可以说,从青年驿站到旅居,背后都隐藏着年轻人对“慢生活”的共同追求。


这与当下年轻人普遍的情绪状态有关。长期处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年轻人感受到压力,而青年驿站和旅居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短暂抽离”的出口,哪怕只是一段时间的停靠,也能帮助他们恢复元气。


也有不少媒体指出,相较于过去把职业发展和财富积累视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如今的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更在意心理健康和生活平衡。他们愿意主动为自己按下“暂停键”,哪怕只是停留在青年驿站,或者在大理的小镇旅居一段时间,也是一种寻找节奏、重整方向的尝试。驿站常见的标语“LieDown是暂时的,休养后重新出发”,恰恰说出了这一代人的心声。

与其把青年驿站或旅居生活看作“逃避”,不如将其理解为年轻人主动寻找平衡的方式。他们并不是拒绝努力,而是要在全力奔跑之外,允许自己偶尔停靠。这样的选择,本身就是对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温和回应。

这些现象也正在重塑消费逻辑,今天的年轻人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而不再被单纯的物质消费所驱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青年驿站的创业者往往是“前大厂人”,他们懂得如何捕捉同龄人的情绪需求,把“松弛感”转化为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慢下来”的潮流,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活力。凤阳邑村因为旅居热潮而变身“网红村”,为村民带来收入,也吸引了更多年轻创业者。类似案例在大理、丽江等地不断涌现,说明青年驿站与旅居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云南某特色民宿一隅。新华网发朱海楠摄

当然,不能回避的是,当年轻人回到城市,过去的压力依旧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选择毫无意义。恰恰相反,它们让人们看到,年轻人已经不再被过去单一的成功叙事绑架,而是试图在快与慢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努力不等于透支生活,松弛也不是放弃生活。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比质疑他们“是不是在逃避”更重要。


责任编辑:李霄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花生上树”:企业营销不能盲目迷...

让更多“阳光”照亮盲区,“无堂食...

九三文艺晚会,细节来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