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并不等于“专属”、传承非遗更应求多变,上图非遗大课堂受热捧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1-02-18 14:25

摘要: “不是一个地方申报成功了,这个项目就成了他们独有的传统,就是把谁的遗产抢走了。”

关于非遗你了解多少?它和我们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又有多紧密?2月17日大年初六,上海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里座无虚席。2021“上图讲座·非遗大课堂”系列讲座正式开课,首讲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主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实践》,为听众讲述非遗的相关概念,以及通过不同案例展现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形式方法。

非遗申请成功并不等于“专有”和“独属”

“是不是我们的非遗项目再不申报就要被抢走了?总有朋友很着急,心情可以理解,但要科学办事。”项兆伦说,“申遗的目的,是提高遗产的可见度,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并向国际社会宣示保护责任和义务。”

讲座中,项兆伦特别向在场读者观众澄清了一个误区:非遗的申报与商标注册、原产地标志和专利申请等不一样,没有排他性,不问出处,不问最早出处,没有“抢注”一说。

“很多文化遗产是多个民族、多个地域共同享有的,或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项兆伦表示,只要是某个社区或群体认为是他们的传统,又符合相应的申报要求,就可以申报。“但这只是说他们拥有或也拥有某一传统,而不是说只有他们才有,别人没有。”

不是一个地方申报成功了,这个项目就成了他们独有的传统,就是把谁的遗产抢走了。就像我们有送王船的非遗,马来西亚也有送王船的非遗,可以各自申报,也可以联合申报。”

项兆伦还表示,“在申遗的问题上,抢注、抢报、抢夺文化遗产、争夺所有权、争夺发明权,争夺文化主权,别国申遗导致我国文化遗产‘他国化’,或者根据文化遗产发源地来主张国家边界,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

非遗传承应“见人见物见生活”

讲座中,项兆伦举例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他曾接触到一些传统年画传承人,问他们的年画销路怎样?“他们告诉我,作品主要用于收藏,做得好的,一年大概能被收藏一、二十幅。我告诉相关的同事,如果年画只是用来被收藏,这绝不是有生命力的传承,这样的保护工作就走进了死胡同。年画应该重回春节,重新走进千家万户,这才是年画的振兴。”

在项兆伦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理念是“见人、见物、见生活”。

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创作资源。项兆伦在讲座现场展示了陕西绣娘与设计师合作的虎头纹样的刺绣眼罩。原本充满民俗风味的虎头鞋,将上面的虎头刺绣做到眼罩上,便成了“一罩难求”的“国潮”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文化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以日常生活来体验、实践和传承发展的文化传统。项兆伦说:“非遗的世代相传,不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方式永远不变的传下去,而是文化传统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

所幸,项兆伦注意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进入乡土教材。年轻一代传承非遗的热情明显提高。活力再现的非遗对于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厚社区文化积淀、培育良好民风习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上图讲座·非遗大课堂”还将陆续邀请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马盛德、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谷好好、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进行授课。

摄 像:唐一泓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申遗成功并不等于“专属”、传承非...

借阅纸质书也能享受大数据服务?上...

上海图书馆首次全面发布馆藏IP资...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