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上海夏季音乐节参演节目之一,7月14日晚,谭盾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并携手女中音吴虹霓、男高音王丰以及多位打击乐艺术家,奏响马勒的《大地之歌》,以及他自己为101件陶石乐器和交响乐而作的《大地之声》。
两部作品、两位音乐人,将在一场演出中展开跨越时空的中西音乐对话,谭盾这位上海女婿又将书写一段怎样的魔都故事呢? 演出前夕,记者探班《大地之声》排练现场,听谭盾讲述了他与上海的奇妙缘分。
两岸三地泥土传出中华大地之声
走进谭盾《大地之声》的排练现场,眼前的一幕让记者十分惊叹。除了常规的交响乐团编制,音乐厅的一大块区域已经俨然成为一个陶艺工厂。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瓶瓶罐罐摆了一地,其中既有乐迷熟悉的编钟、陶笛,也有多数人叫不出名字的新鲜“玩意儿”,细数下来整整101件。这些奇形怪状的陶土都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们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就在记者满心疑问时,谭盾和4位年轻的乐手走到了这些陶土中间,他们一边敲击吹奏着,一边为记者揭开了这些神奇乐器的面纱。原来,这些乐器全部是由陶石制作而来,主要色系就是黑白红,其中有的是圆柱体,有的是立方体,从乐器分类来看,有笛、埙,也有号、钟。通过吹、敲、击等不同的演奏方式,可以发出或清扬、或低沉、或空灵、或悠远的声音,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大地的力量扑面而来。
“如果地球是一件乐器,那么它会是什么样的声音?”谭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事实上,40年前,这个问题就成为他探索中华音乐的一个重要课题。谭盾告诉记者,百十年前,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用七首唐诗写出了一曲《大地之歌》,这让他惊叹不已,作为炎黄子孙,谭盾一直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能用中国的陶土敲出中华的大地之声呢?”
于是,十年前,为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谭盾到处发掘土地声源,终于从陕西、香港、台湾等地“淘”来了三种不同颜色、不同密度的泥土,烧制出了这上百件陶乐器,并谱写下了一曲古朴与新奇交织的《大地之声》。巧合的是,这三色泥土恰好来自祖国的两岸三地,这让谭盾十分感叹,“中华是一家,集齐了两岸三地的声音,才代表了真正的中华大地之声!”
醉酒的李白与马勒隔空对话
为了让记者更好地感受这些乐器的魅力,排练现场,谭盾还指挥艺术家们演绎了《大地之声》第二、第三乐章的部分内容,陶埙、陶笛低吟,吹奏出《阳关三叠》里的中国山水;方钟、圆钟悠扬,撞击出《贵妃醉酒》里的梦幻唐宫,谭盾直言,自己希望借助陶土的声音,呈现出人们心灵里对大地的想象,让更多人听到中华大地的声音,这也是他此次来到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初衷之一。
据谭盾介绍,这台音乐会的上半场,他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穿越到马勒的时代,在探索生命起源中奏响《大地之歌》;下半场则会用泥土的声音,演绎他自己创作的《大地之声》。其中,下半场的《大地之声》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致青春》将通过吹陶敲陶,配以管弦乐的“土色”,与马勒《大地之歌》第三首《青春》对话。
而《大地之声》第二乐章则会以吹陶埙、陶笛为主奏,加之双音石磬,与马勒《大地之歌》第一首《愁世的饮酒歌》对话。第三乐章由石头方钟、圆钟及双音磬主奏,这一乐章中还引用了马勒《大地之歌》中第五首《春天的醉者》的片段,并将与音乐中的京剧色彩对话。
排练时,谭盾反复向乐手们强调,“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勒醉了,我们也醉了。”为了让大家更准确地传递作品的意蕴,排练中,谭盾还化身演员,现场表演起了李白醉酒的模样。
上海女婿真情表白:这是世界最迷人的城市
谈到即将亮相夏季音乐节,谭盾充满了期待。虽是湖南人,但他与上海这座城市却有着许多奇妙的缘分。“当初为了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成为一位上海女婿。”
后来,谭盾又在上海创作出了《女书》《英雄》《大地之声》等诸多作品。“就像MISA,每年夏天都有许多崭新的声音从上海出发,前往中国各地甚至全世界。这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有非常深厚的音乐文脉和极为国际化的音乐视野,给了我很多灵感和机会。这里的氛围和环境也让我变得更大胆,敢于执着地追求和创作。”
在谭盾眼中,上海早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如果让我选出世界上五大最迷人的城市,上海一定名列前茅。”对于这座城市,谭盾心存感恩,作为一位音乐人,他希望未来可以带来更多作品在上海演出,并且把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声音和音乐传统以世界的语言传递到全球每一个角落。
此次上海夏季音乐节的《大地之声》就是这个美丽梦想的起点。